文/也安教育 转载 2017年10月19日 16:07:31
行测复习做好这六点,80分并不难!

1-(59).gif


我认为,行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中的水平,但是绝对有提高的空间。而且,我这之前分享的申论经验中提到的“细化”问题的思路,对于复习行测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行测需要懂得舍弃。


这就有一个做题顺序的道理在里面。我个人认为的做题顺序是这样的:语文—逻辑—数学—资料分析,在这中间跳过常识、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我说一下这么做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常识、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分值偏少,与其花费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分配给分值高的题;第二,常识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会做就会做,不会就不会,而最可怕的是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因为这两种题你需要去猜测它的过程,这种题很容易给你一种假象,就是你觉得你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试来试去就是不对,可能的结果是你在这道题里很投入的砸进了5、6分钟,却又心有不甘,这样时间就浪费掉了,分值还很低;第三,这里面有一个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


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其实大脑还没进入状态,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味的去做数学或者资料分析,很容易找不到感觉,甚至因为资料分析各种数据纵横交叉,会在做资料分析的时候找错相关条件,白白浪费时间。而做语文相对来说是最不需要状态的,所以先从语文下手。然后是逻辑,逻辑是介乎于语文思维和数学思维中间的一类题,等做完逻辑,就可以开始数学,做完数学,大脑就已经全身心的投入了,这个时候再去分析纵横交错的资料分析,会又快又准。



说到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资料分析的重要性。很多人按照正常顺序去做,做到资料分析就已经时间不够了,要么就好多题没做,要么就错很多。其实我一直认为资料分析是最应该拿到分数的一部分。因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语文题很多题模棱两可,无论是从我们自身的感受,还是从考后两大培训机构公布的相互矛盾的答案来看,都是这样。


有时候觉得A也有道理,B也说得过去;数学题的难处在于你根本就不会做。那资料分析的答案你肯定是能算出来的,而且答案一定是唯一的确切的,也就是说你肯定能算对,而且分值还很高,仅仅是花时间而已,所以拿资料分析的分数是很靠谱的一件事。那么,你为什么不多花时间来准备,考试的时候多分配时间在这一部分呢?


▌其次,如何细化自己的问题。


细化自己的问题,能够使自己对自己的水平,每个部分的优劣了如指掌。每次考前做题的时候,我都会做一个统计,做一张EXCEL,记录每一套试卷的正确率、时间。我通常是这么做的,先将试卷的题分为语文、逻辑、数学、资料分析、常识,语文下面再分为选词填空和言语理解、数学分为推理和运算、逻辑分为图形和其他、然后是资料分析和常识。每一个小的部分都会详细记录时间,错几个,然后前面有一个总计和百分比,设计一个函数,把结果一填,就算出来了。



这样,当你觉得自己的语文已经无法再提高了,但是总分又还不够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看哪个部分是不稳定的,是错误率很高的,你就可以从这部分着手进行改进。这个就叫细化问题。所以,每次我做题都会掐着时间来做,做完一个部分看看要多长时间,顺手在前面写一个“20’”,便于做统计。而且做试卷的时候需要高度仿真。比方说我每次做试卷我会仿照涂机读卡,我会按照我考试时候的习惯,10个或者20个题涂一次机读卡,没有机读卡可以在每个题旁边用铅笔规整的涂一个墨团。


▌第三,在做完题之后要分析为什么做错。


我说的这种分析不是说你看看这道题的解法、答案,然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做的”。如果你这样去复习你的错题,那你也是做的无用功。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不可能考到这道题,那你去研究这道题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呢?以前高中的时候,我就看到很多人在老师讲解数学的时候,笔记做得比我还好,结果每次考试仍然没有提高。为什么?因为数学难的地方不在于知道如何解,而在于你凭什么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知道应该这么解。所以这才是我们复习最困难的地方。


那怎么做到知道“应该怎么解”?我觉得第一,你需要回忆你的做题过程,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要回忆起自己的思考逻辑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其实这还是一个“细化问题”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非常精细。第二,在你知道了哪个环节出的问题之后,就要进行归纳,哪一类的问题应该怎么思考。第三,是你需要做的事情不是看看答案和解法而已,而是应当总结一个思考的步骤,能总结出这个步骤,才是实质性的提高。


举个例子。以前在一个考公的群上,有个人出了道题,是个选词填空,题干大概意思是说“……,在他身上显示出了古代文人身上的______”,主要有分歧的是两个词,一个是“风尚”,一个是“风范”。当时我选的是“风尚”,结果错了,应该选“风范”。


后来我很认真的想过为什么我会做错。我首先想了下我当时为什么会选了“风尚”,我发现我选择的时候是靠的“语感”,觉得“风尚”这个词更雅致一些,就选了。然后我想了下是不是我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但是我发现我知道,“风尚”的意思更多的是说整个氛围、风气,而“风尚”更多的是说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风格。如果这两个词你不知道意思,那你所能做的就只能是记住这两个词,权当是补充知识了。然后我进一步想,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应当用怎么样的步骤去思考呢?


我觉得应该这么思考:第一步是分辨两个词的意思,如果两个词的意思有所差别,那么肯定选择跟题意相契合的那个词;第二,如果两个词的意思差不都,那应该看前后有没有什么暗示。比方说一个题说“这是我们______的责任”选“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那其实应该选责无旁贷,因为后面有个责任,算是一个暗示。在做题的时候,应当主动的学会去找这类的暗示,习惯之后就能很容易发现暗示。


通常正式考试的时候题目都比较严谨,选择的答案一定是有根据的,这类暗示就是非常确切的一个根据。第三,在前两个方法都无法选择出答案的时候,就应当根据“语感”了,选择更“雅致”的词。我遇到过有题,两个选项都差不多,也没有暗示,结果答案的解释是说题干说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事迹,选择的那个词语更雅致,更符合老先生的身份。

这样的复习结果才是真正的效率,才是有结果复习,才是一种稳步的提高。


▌第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搞清楚题干问的什么。


要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完问题之后,一定要将问的问题划下来。比方说,逻辑题的提问方式其实是很绕的,比方说“以下选项中最不能加强推理的是”“以下选项中最可能说谎的是”“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因为做题要抓紧时间,所以很容易一眼晃过去,看到A选项就是“最能加强的”,结果别人问的是“最不能加强的”。比方说,资料分析里面,题目里的数据很复杂,纵横交叉,这时候你必须在看到问题之后,找相关的计算条件,找到之后划下来,然后再拿到题目核对一下是不是就是这个条件。否则很容易找错条件,找错之后计算量又大,一顿瞎算,最后没一个选项是自己算出来的答案,时间就浪费了。


所以,这个步骤看起来是多此一举,但其实非常重要,一定切记。


▌第五,在做完了错题之后,要逼自己总结。


这种总结就是我上面“第三”说的那种总结,一定是规律性的,可复制性的总结。而且每道题都逼自己总结,总结规律,也总结类似于粗心大意错的这种。不要以为这道题我会做,只是粗心了,就算了。等你总结多了,当你发现这类弱智的错因经常出现的时候,你就能知道这种问题你经常犯,需要尤其注意。


这样的统计,除了能对自己每一块的正确率有个明确的把握,也可以对每一部分的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其实每个模块的时间分配未必就是试卷上写的参考时间。基本上那个所谓的参考时间是按照每一题1分钟来分配的,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时间也就有所不同。比方说我基本上40道语文题我就花25分钟左右,而数学15道题我要花25到35分钟。知道了自己所花的每一部分的时间,有助于合理的分配。比方说你平时做语文都花25分钟,考试的时候由于一些原因花了35分钟,那后面一些部分,有的题就别研究了,看看有点复杂就赶紧跳过去,不要耽误了更多的题。


对于跳过的题,有疑问的题,在番号的地方做上标记,而且可以做不同的标记,比方说有的题第一遍做的时候就发现这道题肯定会很花时间,而且都还不一定能做出来,打一种标记;另外几个题已经试得很接近了,或者觉得自己应该能够算出来,作另外一种标记。这样如果最后还能剩几分钟,那么回头再看那些跳过的题,能够一目了然的分类,能够优先做那些比较接近的、把握相对较大的题目。


▌第六,一个小技巧。


我每次备考省考,不管我考不考国考,我都会买一本国考试卷来做。因为省考和国考都是120分钟,而国考题目比省考多,而且更难。在系统的复习完之后,开始做试卷练习的时候,先做国考题。这个时候你会觉得生不如死,觉得太TM难了。等你认真做完,总结完之后,再做省考试卷,你会发现省考简单多了,正确率会比直接做省考题要高。我试过几次,屡试不爽。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言语理解90%正确率的实用技巧 秒杀技
言语理解要搞就要搞个大的,正确率不在百分之九十怎么能算是成功?
原创|如何做好逻辑判断(二)—论证与反驳题目 秒杀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破解思路。一、归纳结论型,这类题的解析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命题
原创|如何高正确率、快速搞定言语理解题型(下) 秒杀技
简单的说,言语理解部分的题干信息就是一句话一句话罗列起来的,同一个主旨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言语题目。所以,我们要学会把握住关键的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