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27日 22:36:42
行测必考题型答题技巧

言语理解头图.png


逻辑填空一直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一个必考题型,在接触了很多考生之后发现经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考生在接触逻辑填空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逻辑填空没什么值得复习的,靠的是积累和语感。第二种考生则完全靠的是题海战术,希望单纯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但往往事与愿违,正确率并没有提高。

不管哪种类型的考生,都要先转变自身对逻辑填空的看法,逻辑填空是有科学的解题方法的,不能把正确率完全交给“命运”。

事实上,很多逻辑填空中存在几个考生常会犯的“思维误区”,这不是命题人为我们设置的陷阱,而是我们自己对逻辑填空缺乏正确的认识而造成的。如果能够在备考过程中正视这几点,那么考生提高逻辑填空的正确率的目标就有望实现了。

“思维误区”之:逻辑填空纯靠语感,哪个选项读起来顺口就选哪个。

要知道,逻辑填空实际考查的是我们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前后文,从而推测出“____”处与题目中具体内容的对应关系的能力。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例: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_______,事事弄虚作假,那么即使有真诚人想办实心事,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从而发生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导致虚伪_______,真诚消隐。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夸夸其谈 甚嚣 B. 口是心非 横行

C. 阳奉阴违 盛行 D. 口蜜腹剑 泛滥


【解析】如果通过语感顺读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目,四个选项都是可选的,正确答案难以选出。

但如果我们通过分析上下文分析“_____”与题目内容对应关系入手的话,这道题便能迎刃而解。

首先题目中“社会人人_______,事事弄虚作假”这两个分句结构相近,应为联合关系,因此空格处的成语应该与“弄虚作假”的侧重点一致,侧重“作假”。根据这点,能够排除没有“作假”含义的选项A和D。

其次,题目后半部分提到“劣币驱逐良币”,且第二空应和“虚伪”搭配,因此应该填写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故排除选项C。从而能够确定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所以,解决此误区的方式,建议考生养成对题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整体把握的习惯,并找出每个选项侧重点的细微差异。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片段阅读结构分析 言语理解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片段阅读知识体系总结梳理 言语理解
小伙伴们片段阅读的平均正确率要比逻辑填空高,但是速度偏慢,怎么才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呢?
2017年国考大纲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三点变化 言语理解
把考试大纲与近几年考过的真题进行整体分析,本文总结整理出一些变化趋势,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