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27日 23:00:36
主旨概括方法

言语理解头图.png


行测主旨根据题中,所谓主旨,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给大家带来主旨概括方法。


第一,提炼主旨

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2.提炼和概括主旨。


第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2.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例题: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快速浏览文段,可以看出,前两行提出了中国人自古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第三行把关注点定位于“然而”一词,转折之后表示作者着重强调的观点,即“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接着继续阐释这句话,“但”后面再次重申这一观点,即“死是生的延续”。通过这两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我们能够很快找出文段的主旨所在,即对于“生”的问题的强调。所以选C。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片段阅读结构分析 言语理解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片段阅读知识体系总结梳理 言语理解
小伙伴们片段阅读的平均正确率要比逻辑填空高,但是速度偏慢,怎么才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呢?
2017年国考大纲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三点变化 言语理解
把考试大纲与近几年考过的真题进行整体分析,本文总结整理出一些变化趋势,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