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西方都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依靠所谓“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来拉动经济。改革开放以降,尤其是2003年房地产被确认为国家支柱产业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行业兴起,极大的拉动了我国新时期下的经济发展。而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向好,我国出口成绩一直不错。虽然胡总在位时期是有争议的,然而胡总在位十年,可以说是中国人从温饱到富起来的十年,这点毋庸置疑。大家可以回想下小时候自己家庭环境,再想想08年奥运以及2012年时这个国家以及自己所在城市,还有自己家庭的变化。而中国人生活条件改善的一大变表现就是不断买买买,从过去住的小房子,到买大房子,从老式家具到新式家具,从按键手机到如今华为苹果,以房产为代表的购买和消费带动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始,国外需求下降,国内部分低端消费品饱和,此时本应是国内经济改革的绝佳时期,但也没办法,一国经济数据的好坏不仅仅是面子好不好看的问题,而涉及投资信心,国际投行评级,国际资金投资,国内民众心理和稳定等等综合因素,因此当时所谓“四万亿”投资从这角度来看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会在那时出台。
在“四万亿”带动下,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其实这次投资本来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由于公平性没有保证,绝大部分资金被国有企业拿走,此后几年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吸纳就业最多的中国民营经济一路下滑,以温州民营企业倒闭潮为表现的民营经济衰退开始。民营经济带动了我国80%的就业,创造了80%以上的GDP ,一旦民营经济出现问题,一系列综合问题就出现了,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政府债务问题,银行坏账率居高不下问题等等,都是当年的后遗症。例如,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合计,30.27497万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所谓供给侧改革这个词的出现。之前投资,出口,消费也就是传统需求侧,是基于消费者端,此时人们不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差异化,个性化,而是仅仅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消费和投资行为。因此,此时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而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达到了一定临界点后,消费观念出现变化,现在人很多追求高品味,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过去同质化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所以就要从企业端(供给端)考虑,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就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
就比如手机更新换代,一款手机出来一年多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审美疲劳的出现,销售量一定会有影响,所以手机企业就要在某一点搞点新花样出来,然后吹牛逼一番,其实就是想说“哎呀~你看看人家嘛,这里变得更好看了呢~快来把人家买走了嘛~~~”然后你就受不了诱惑,屁颠屁颠的去买了
为什么这么多新闻会说,中国人又去国外买马桶盖,买奶粉,买电饭煲……这首先反映出中国人消费能力提高了(答题思路来了啊!!),很简单啊,没钱出去买个屁啊,想想十年前中国人出国旅游都是买的啥玩意?大多数是巧克力,香水之类的。而如今却大不一样。这就说明虽然我们购买力强了,手里有钱了,但尴尬的是国内没好东西让我们买了!!!
中国企业多年来盲目抄袭和模仿,一个新技术出来立马被抄袭,根本没有企业愿意创新技术,同时品牌建设落后,中国人不信中国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了,还在淘宝还有税费问题(税费问题还涉及到税费改革难以推进问题,而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问题)
你看,这就是答题的层层推进,要是问还在淘宝的话题,你也应该想到这些。
以上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国内背景
其实供给侧改革也并不是国内首创。供给的重要性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根据这一定律,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许小年用一个简单的数值例子,说明了萨伊定律的逻辑。设想经济中只有一家企业,满负荷运转可生产价值200万元的产品,如果所有产品在市场上都能销售出去,企业的收入为200万,分别用于支付设备、原材料、人工成本和企业家的报酬,那么设备、原材料供应商、工人和企业家所得到的收入加起来也是200万。200万的收入产生200万的需求,正好对应200万的产品,萨伊定律因此被不太严格地简化为供给决定需求,或者供给创造需求。
与萨伊针锋相对的是20世纪的凯恩斯,后者认为供给方创造的收入没有全部转化为需求,凯恩斯主义者于是也不太严格地宣称:需求决定供给。不仅如此,凯恩斯学派还进一步建议政府增加开支,或者由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刺激企业投资,双管齐下,拉动需求以增加产出至200万。萨伊和凯恩斯的局限性都在于仅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静态平衡,而没有考察经济的动态发展,并且双方所做的都是总量分析而不是结构分析。
后来西方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供给侧观点从此逐渐成为体系。供给学派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正统的或者说主流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就是那个在餐厅餐巾纸上随手画了一个倒“U”曲线的拉弗,这个曲线也就成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本来这个玩意就像你在拉屎时在地上画了一幅画一样。。可是这泡屎很不幸被里根总统看到了,于是成就了所谓里根经济学,供给学派也一时名声大噪。
这件事告诉我们吃饭时候别总顾得吃,没事瞎画画,说不定你就出名了~ 后来里根经济学也间接的影响了中国,结合我国实际后成了家喻户晓的李克强经济学。
不得不说,李克强总理真的懂经济,他知道统计的数据肯定是有水分的,所以从铁路运输,用电量,银行信贷来看经济,真的是,,你不佩服不行的。很多网络喷子整天嗷嗷叫说政府不行,领导傻逼,但你让这些人去研究经济,去治理社会,他们懂吗?简单的三个指标,工业用电量反映企业开工情况,信贷反映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情况,铁路运输看产品销售情况,经济的晴雨表一目了然,毫无隐瞒可言,可以说这么多年都没有经济学家用这种类似指标研究过经济,所以有些东西你不服不行的。
供给侧的来源差不多搞清楚了,那供给侧改革,该啥玩意啊?
当然,习总也说了,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西方供给学派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说到改什么,怎么改,这时候就要说到那新闻里每天都说滥了的15个字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大家对去库存一定不陌生,毕竟这一年多房价上涨力度都是感同身受的,哈哈。
新闻联播播发了杭州创新小镇的一篇新闻稿,这篇稿件中把供给侧改革引申到“加强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这是第一次把供给侧改革从经济领域引申开来,从此供给侧可以说能用在各行各业。所以答面试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使用供给侧的思维去答题。
正如有人所说的,从世界经济改革发展规律看,在多领域改革同时推进之际,难免出现所谓改革效果期限错配问题。就是说,旧有增长点受到抑制的同时,新的增长点没有及时形成,导致“青黄不接”现象。这说明改革不是无痛的。改革与增长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改革会牺牲短期增长,调整增长模式,造成不同行业冷热不均、分野加剧,导致相关经济指标放缓。这不是坏事,反而说明调结构有决心,有实效。总体而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上述这些改革都会使得结合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成本有明显的下降,这不仅使得的生产函数中的有效要素供给总量和质量都会上升,全要素生产力也会因此变得更大,从而整个经济的结构和内涵也会变的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