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湘潭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关于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010年10月8日)
为切实贯彻中央、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精神,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最近一段时间,市委政研室由副主任彭东贵带队、4名同志参加,组成课题组,深入全市五个县(市)区,就我市湘潭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相关单位发展文化产业的情况汇报,分析了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确了主攻方向、探索了可行途径和保障措施,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调查情况表明,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实属大有可为。
一、加快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今年,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加大了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把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作为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成为促进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资源优势。湘潭是伟人故里、红色圣地,不仅山水形胜,还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境内遗存众多名胜古迹。一是物质文化资源丰厚。除有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众多伟人、名人故居,还有杨梅洲湘军水师造船遗址、老虎坑遗址、岱子坪遗址、牛形山战国墓群、万楼遗址、关圣殿、鲁班殿、东山书院等一批名胜古迹。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湘潭县“青山•石鼓唢呐”、“湘乡方言”、“韶山山歌”、“槟榔文化”、“石鼓木偶”、“响塘剪纸”、“彩纸折叠艺术”、茶恩寺皮影、白石剪纸、地方花鼓戏等久负盛名。三是文化名人荟萃。在湘潭这块狭小的地域,涌现出了100多位政治、军事、艺术、学术、文化名人。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湘潭县隐山设坛讲学,开创湖湘学派。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国学大师王闿运、旷代逸才杨度等都诞生于此。四是自然风光秀丽。境内的韶山、隐山、金霞山、昭山、乌石寨、星斗塘等风景怡人。
3、基础优势。近年来,湘潭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以韶山、乌石寨、东山书院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独领风骚。湘莲文化、宗教文化、槟榔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交相辉映。湘潭现代传媒业有较好基础,仅广播电视业目前就有优良资产近7个亿。旅游业初具规模,去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2.0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5%。
4、市场优势。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横空出世,蕴育着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空间,催生出了一大批新兴文化产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已超过汽车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5%。就我国而言,各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湘潭市完成文化产业固定投资1.4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而同时期长沙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1.8亿元 ,占该市GDP的比重达9.9%;实现税收总额达58.7亿元,成为长沙增长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相比而言,湘潭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规模不大,总量偏小,结构单一,创意不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孕育着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湘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找准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就地方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找准主攻方向。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坐标,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激活文化企业;以人文为基础,打造休闲产业;以科技为动力,孵化高端产品;以品牌为龙头,打造全新格局。
1、以市场为导向,激活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企业是主体。”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活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文化企业活力。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采用市场化运作,实行优胜劣汰,放权于文化企业,培育实力强、品牌响、前景好的文化龙头企业,让这些企业迅速走向社会主义经济大市场。
2、以人文为基础,打造休闲产业。依托湘潭自然人文景观,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休闲、农家乐休闲和都市休闲。以昭山风景区为核心,整合湘潭市红旗水库、东风水库、仰天湖水上公园、凤形山休闲公园、虎形山森林公园等资源,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中央的大型城市生态休闲区。借助河口万亩湘莲种植基地,建设以“莲文化”为特色的河口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区。依托城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一批颇具湘潭特色的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依托一江四岸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城市沿江风光带建设。依托文娱演艺和体育健身场所,积极发展湘潭的休闲酒吧、电影院、演艺歌厅和体育健身业。
3、以科技为动力,孵化高端产品。做大做强湘潭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关键。以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善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电子媒介等文化传播新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以动漫、网络游戏、数字电视、网络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动漫、游戏等加工制作外包服务,在湘潭打造一个动漫游戏外包服务基地。广泛应用数码技术,改造传统图书印刷出版业。以泉塘子国家杂交水稻中试基地为基础,突出隆平品牌,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博览、农业技术交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打造湖南的“博鳌论坛”。
4、以品牌为龙头,打造全新格局。“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法宝,也是区域经济的灵魂。”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靠品牌促发展、提品位、打市场。湘潭具有领袖家乡、红色圣地的独特优势,韶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品牌。因此,要以韶山独领风骚的红色文化为龙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把韶山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形成以韶山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韶山、大旅游、大景区”发展格局。
三、探索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与长沙等城市相比,湘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落后一大截。如何打造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艳阳天?路径选准尤为重要。
1、走改革创新之路,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湘潭文化产业之所以不能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思想不够解放,改革不够到位。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产业的活力就难以迸发,文化产业的合力就难以聚集,文化产业的繁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湘潭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循序推进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革。
2、走项目带动之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支撑点。“没有项目就没有抓手。”对文化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抓文化项目建设就是抓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网络文化企业与产业。打造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抓好演艺、歌厅、影院等一批文化娱乐休闲项目建设。依托齐白石文化艺术节和隆平论坛、东山励志论坛,重点打造文化节会与论坛产业。以万楼项目为带动,大力推进湘潭河西历史文化区街、景观保护与开发,提升文化综合效益。
3、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文化产业的最大亮点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打造湘潭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必由路径。以“两型”为引领,注重文化与环境,文化产业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坚持优先保护历史文脉,再发展文化产业。在做山文化和水文章时,既要大思路、大手笔规划,上一些上规模、上档次、高品位的大项目,也要让城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
4、走集聚融合之路,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增长点。实现集聚融合是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它对外以产业集群为单位参与竞争与合作,内部则形成大中小共生、规模与竞争均衡发展的格局,便于聚合市内、外两个市场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湘潭文化产业走集聚融合发展之路,重点做好“三个整合”:整合湘潭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整合湘潭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打休闲文化产业;整合湘潭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重点打造媒体传播业。
四、护航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宏观调控能力。政府能否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决定着文化产业兴衰。政府在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责。完成好这些职责,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从具体事务转到抓法规、抓政策、抓协调服务与指导上来。
2、加强组织领导,提升贯彻执行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来源于坚强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督促检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并把其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3、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资金保障能力。资金不足是制约湘潭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破解资金“瓶颈”,必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从“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紧盯“市场”,广辟融资渠道。财政部门搭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尽快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譬如成立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借鉴公司模式融资。金融部门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专利权、版权、著作权、收益权、销售合同等无形资产质押以及其他权利质押贷款等。鼓励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进行融资。
4、建设人才智库,提升选人用人活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建设好文化产业人才智库,一靠外引,二靠挖掘。一方面,需要打破框框,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不拘一格向社会网罗文化产业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寻找文化产业人才,切勿舍近求远,放弃眼前人才,而要善于挖掘本土文化产业人才。为让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必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改进培训方法,调整培训结构,更新培训内容,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扎实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