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当前,面对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脱实向虚”问题,很多地方政府感到缺少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抓手。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正确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程度决定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液,能够把劳动力、科学技术、原材料、土地等资源要素集聚在一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见,金融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金融血液的滋养,实体经济就会了无生机。在现代社会生产体系中,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始终是一国物质财富的根本和综合国力的支撑,金融正是由于对实体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服务和支持作用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看,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没有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目的与主要任务。
重“融资”更要重“用资”。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融资工作。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重融资、轻用资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应当认识到,虚拟经济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征,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往往会引发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资金投入虚拟经济,有时候可以赚一些“快钱”,但风险很高,并不是长远之计。实体经济赚钱虽然不如虚拟经济快,但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实体经济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所在,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将资金主要用于实体经济,才是正确的用资之道。因此,既要重视融资,又要抓好用资。这样,地方政府才算履行了完整的金融工作职责。相应地,地方金融工作的绩效考核既要考核融资数量,又要考核资金流向。要看资金是否流向了有发展潜力、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小微企业,而不能大量流向虚拟经济、房地产业等。
既要为实体经济雪中送炭,又要让金融业有利可图。如何让金融业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呢?从根本上说,只有让金融业有利可图,它才会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此,地方政府应在明确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与宗旨的前提下,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花大力气抓紧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让实体经济有较好的盈利前景。这样,金融业就可以得到合理回报,进而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营造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良好环境,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唯有如此,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