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30日 17:23:16
小技巧丨让你的公文眼前一亮

6362529085850559949234833.png




小技巧丨让你的公文眼前一亮


观点一:靠人先得靠己


问题现象:不少菜鸟,初入文字岗位,领导一交待写作任务便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病急了乱投医,便想着法子混入各大Q群、论坛,跪求大神指导、修改或代写。想想?在材料中鏖战的大神们自顾不暇,还能有时间为你捉笔代劳?能得到只言片语建议就不错。有幸得到大神耐心指点的,属中彩机率,可遇不可求。


解决办法:转变思想,端正态度,与其靠人,不如靠己。我们要学会与度娘做朋友,有问题自个找度娘解决,如"公文各级标题用几号字,什么字体?"弱智问题,输入关键词,度娘就能告知你。把百度当老师,它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答案或启发你的答题思路。其次,如果大家真想得到系统提升,还不如花点米米,真心跟个师傅学学。


观点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问题现象:有些菜鸟,初入公门,热情高涨,大有为祖国的公文写作事业奋斗终身的慷慨之志,书本一买就是一大堆?其中一些或故作高深、或理论重于实践、又或故弄玄虚的写作教科书,把人看得昏头胀脑,云里雾里。有些太滥,不久便被束之高阁。


解决途径: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人生的良师益友,但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要心存怀疑选书。新条例出台前确有不少好书,那是一些前辈长期总结积累、呕心呖血之作。但2012年7月1日实施新条例之后的公文教科书就不敢恭维了。很多作者为了利润,抢时间出版书籍,粗制滥造、东拼西凑(连一些名家的书都未严格按新条例修订,出现不少纰漏)。


要看适合自己的书。有些教科书,可以奉为圭臬,如谢亦森的大手笔;房立洲老师的百法例讲也不错,还有其他一些名家的书也有值得推介的地方(联系小编微信:yaoxue365,小编愿为大家做荐书参谋)。其他很多书都是抄来抄去的东西,错漏百出,容易误人误已。


打好基础书必读。各名家的书其实不适合刚入门者看的,理由很简单,他们如大学教授,教材便如针对大学生的大学语文,刚入门的小学生如何能接受那么高深的理论呢?所以小编建议,入门者首先要看好两本书,就是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这是最最基础、又最最核心的知识。


观点三:要走就走寻常路


问题现象:很多初学者,想速成的心非常迫切,老梦想一夜就能成为笔杆子,说话出口成章、材料信手拈来、文章一气呵成。也有一些初学者,想花钱找老师,认为只要花钱学了,三五个月就能轻松从小白到老司机。


解决途径:梦想是“做梦”想的事情,梦醒了,想法也就没了。如果要小编给个结论:那就是三五个月想野鸡变凤凰,做梦。如果要小编再把给个建议:那就是多走走寻常路。路在脚下,靠人一步一步走出来,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写作能力没有速成,但可以在前进的道理上加快步伐。


在积累上下功夫。多积累素材,词语、句子、标题、提纲、段落、精品文章,只要利于写作的都可以积累。多备几个本子,分门别类摘抄。


在模仿上下功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初学者要有抄的功夫,文雅点就是要有模仿的功夫,要学会模仿句子,模仿段落,模仿提纲,甚至模仿整篇文章的行文。


在习惯上下功夫。初学者应该要有好的习惯,譬如写学习日志或工作日志就是一个好习惯。日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再总结与归纳、是积累的再提炼与升华、是错误教训的再认识与反思,这也是文笔练习的好方法。还有读后感、心得体会、时事评论有时间都可以尝试写写。


如果新手们都能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耐住性子、找寻方法,个人写作能力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公文写作】重要公文起草技巧规律(1):布局 公文技巧
多年起草文件、讲话等公文,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重要公文怎么起草?起草过程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这里,跟大家谈一谈重要公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布局 布局有四种: 一是纵向布局。
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公文技巧
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相关规定,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依次以第一层“一、”,第二层“(一)”,第三层“1.”,第四层“(1)”来标注。其中“一、”被称为一级序号,“(一)”为二级序号,“1.”为三级序号,“(1)”为四级序号。其他的序号,如1)、a.、a)都不在正规公文中使用。若有更小的层次,可以用①、②、③来进行标注,但由于人文类文稿的写作一般不超过四个层次,所以这种标注方式并不常见,也未在国务院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中出现。
【技巧分享】公文“三劲”与“三禁。作为机关老司机你知道吗? 公文技巧
有的年轻同志写了几年材料便上道了,也有些同志整天在材料里摸爬打滚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大到政策、制度,小到通知、公告,如何在大、小材料面前驾轻就熟,离不开这“三劲”与“三禁”。 过知识储备关、能力素质关,需要“三劲”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