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考试中,有一种题目是出题人故意将原本通顺的一段文字打乱顺序,要求考生根据各分句之间的相关提示信息对这段话进行调整安排,使之恢复通顺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排序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找到排序题的身影,足见考官对这一题型的青睐。很多考生在做题时,普遍有这样的体会——耗费了很长时间却还是没能将正确答案选出来。那么,到底如何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呢?
总体来说,解题方法是“先看选项,确定首句;同时注意结合选项分析句间关系,顺读选项;最后找出正确答案。”
一、巧借选项确定首句
之所以先看选项是因为如果考生自己对题干分句进行排列的话,可能会列出很多种情况,而所给四个选项无形中就为我们缩小了思考范围,正确答案定在其中。而且选项所提供的首句也是确定的,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暗示。只要我们掌握了哪些分句可以做首句,哪些分句不适合做首句,我们就可以更轻松地锁定正确选项。
那么,哪些句子适合做首句呢?一般来讲,引用观点、背景铺垫类适合做首句,应该优先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具有哪些特征的句子不适合做首句,当我们对此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将一些选项直接排除掉,避免浪费时间。
一般来说,反面论证(否则、不然等)、指代类词语(这,此等)、补充类(当然、也、又等)、结论类词语(因此、所以、终于等)等不适合做首句。比如“否则我就开枪了”“这不对”“他也是”“所以,他是个好人”这些句子如果放在首句会显得突兀,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觉得莫名其妙。
二、结合句间关系判定先后
当然,在实际考试的时候,一般仅仅通过首句还无法直接确定答案,此时还需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哪些句子是要连接在一起的,不能分割。通常可以从“关联词、时空顺序、重复话题”这几个方面来观察分句间的联系。
具体来看关联词,比如分句③出现了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而分句⑥中又出现了“是因为”,那我们就需要优先考虑将⑥和③组合在一起。时空顺序也是如此,作者描述一件事物,一般是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的,比如一篇山中游记,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到山脚下,再上山,再到山顶,最后下山,不可能作者下了山又上山,这样的话就会扰乱作者的思路,考生也就无法解答题目了。另外,重复话题也是一个被考生忽视却可供我们参考的切入点,比如②、⑤、⑥这几个句子都提到了窗户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选择将这几个话题放在一起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