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年周年大会举行。小编特此挑选最受网友关注的10个问题,与你一起回顾长征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问题1: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侵华。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问题2:“二万五千里”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的行程。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长征胜利结束。当天,时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里写道,毛泽东对他讲,红军长征“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此后,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等正式文件中,开始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提法。
从萧锋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个数字是“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得出的。但是,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原因,当时的大部分汇总材料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在所能查到的关于红军长征行程的记录,主要来自中央红军红1军团直属队长征行程表及亲历长征的陈伯钧、童小鹏、萧锋等人的长征日记。尽管这些材料是片段的,统计也不完全,但根据红1军团直属队长征行程表就可以确定:红1军团直属队至少走了1.8万里。
长征“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个“最多的”又是指哪些部队呢?现存史料没有提供直接答案,但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走的最多的应是担负侦察、作战、掩护、迂回、穿插等任务最多的基层作战部队。
问题3:参加长征的人员是如何确定的?
长征之前,党中央、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人员的去留问题属于“核心机密”,留守人员名单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在研究留守人员名单时,博古、李德只就军事干部征求了周恩来的意见,其他方面则只是告诉他一个数字。
项英、陈毅、瞿秋白被列入留守人员名单。刘伯坚、贺昌、陈潭秋以及所谓“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毛泽覃、古柏等同志因此也上了留守人员名单。
甚至连毛泽东一开始都没有在长征名单之中。曾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中写道:“当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经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人极力争取,毛泽东才得以参加长征。
问题4: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高级将领有哪些?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征中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包括红3军团第4师师长洪超、红5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红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余永寿等。另外,还有数名军以上干部牺牲: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政委吴焕先、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等。
其中,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1935年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邓萍作了详细部署并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不到两小时,娄山关主峰就飘起了红旗。红军乘胜前进,傍晚,部队进抵遵义城下。为进一步摸清敌情,邓萍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等人,冒着绵绵阴雨,匍匐前进到香江河东岸进行侦察。当邓萍举起望远镜观察时,敌人从城墙上放枪,击中了邓萍的头部,他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壮烈牺牲。
问题5: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如何过春节?
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度过的那个春节,是公元1935年2月4日,农历乙亥年(猪年)春节。1935年1月20日,中革军委下令红军悄然过江,摆脱围追堵截。1月29日拂晓,红军迅速渡过赤水河。“四渡赤水”的序幕就此拉开。
2月3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央纵队(1月19日由军委纵队改称)到达四川叙永县石厢子。中央领导们匆匆吃完年夜饭就集中开会,从傍晚开到大年初一凌晨,以通宵会议完成了除夕“守岁”。
2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境内连续召开会议,这些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扎西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
大年初七凌晨,中央红军发出缩编命令,将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整编后一个团的兵力达2000多人,相当于整编前的一个师。那支高度机动灵活、善打运动战的红军队伍又回来了。
问题6:翻越雪山为什么难?
青藏高原东部的川康边界地区,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
翻越雪山为什么难?一是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二是红军饥饿、身体羸弱和御寒衣物缺乏等原因。
《任弼时传》在描述红2、红6军团翻越雪山的艰苦时写道:“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特别是过雪山时,战士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下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行军速度虽然降到每日二三十华里,依然是‘病亡增大,体力甚疲劳’”。无情的雪山,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据聂荣臻回忆:“我们警卫班的同志,身体都比较健壮,有的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倒下来就完了。在山上我们牺牲了一些同志。”红2、红6军团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问题7:长征路上红军真的吃皮带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准备在路上充饥的皮带。
在环境偏远贫瘠、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上国民党军的封锁,红军无法筹到足够的粮食,只好能筹到什么就带什么。比如,筹到牛羊宰杀后,不能有一点浪费,除了把牛肉晒成干带上,还把牛皮剪成皮带状晒干后系在腰间,成为特殊的皮带,等粮食吃光了就拿出来吃。吃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水把皮带泡软后,放在锅里煮,有盐巴就放点,不管烂与不烂,能充饥就行。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两条皮带见证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那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和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长征过草地时留下的。
问题8:跨越草地为什么那么苦?
长征走过的松潘大草地,对一路征战、饥寒交迫的红军而言,几乎是一个“死亡陷阱”。
松潘草地位于川北至甘南之间,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天气恶劣、遍布沼泽、荒无人烟,是“生命禁区”。
红军自身的后勤保障不足,更是雪上加霜,缺乏粮食成为最大的难题。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时,原计划10天后即可到达阿坝,由于沿途得不到粮食补充,干部、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体力极度虚弱,足足走了20多天才到达阿坝。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有的人坐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有的人睡在野草荒滩上,第二天别人来呼唤起程时,见他已经牺牲了。萧克回忆:“草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些村落,也没有多少粮食。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生,反动土司常常把牛羊牵走。四方面军走在前面,对后面虽有照顾,但他们自己也很困难。我们虽然努力准备粮食,常常不能完成计划。部队因缺粮疲劳,体力下降。……大家用野菜代粮,许多人牺牲在草地。”
问题9:谁是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第一人
多数人却不知道,最早比较系统准确地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的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他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红军的长征”,成功地打通了世界人民通往红色中国的大门。
1934年10月18日,陈云随红5军团从江西兴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935年,陈云被派到上海恢复党的工作。到达上海后,陈云开始根据自己参加长征的亲身经历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
迫于当时的特殊环境,陈云以“廉臣”为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军医之口,向世人完整讲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突围西征后,直至四川理番、松潘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前的这一段历时8个月、行程一万二千里的长征历史。
直至1936年3月,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才连载了这篇纪实报告。同年7月,莫斯科出版了同名单行本。正是这本《随军西行见闻录》,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的长征开始名扬天下。
问题10:为什么说长征是胜利的?
首先,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其次,从全局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蒋介石最后不得不承认:“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再次,长征实现了由被动的战略转移向抗日前线的主动进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长征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实现了主力红军的集中与统一指挥。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