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19日 13:27:26
破“潜规则” 立 “明规矩”

时政头图(长).png

破“潜规则” 立“明规矩”

 

当前,党内存在一种不良风气,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正气不彰、邪气不祛,“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人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人如鱼得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严厉批评这一现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要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所谓“潜规则”,是指私下通行的不成文规则,大多涉及利益输送、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违纪违法行为,因而上不了台面、见不得阳光。在现实生活中,“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常常畅行无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隐蔽性和传染性。比如,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开会议事中,一些人信奉“一把手定调,其他人不能唱反调”;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在工程招投标领域,有以支付“劳务费”“中介费”之名,行收受“红包”“回扣”之实的手段等等。“潜规则”是一种扭曲价值观念的负能量,败坏党风政风,污染民风社风,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侵蚀政府公信力,破坏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切实加以纠正。


“潜规则”为什么有一定的市场?这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原因,还有制度因素。历史上,中国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亲情、友情、乡情维系,为人处世习惯于掺杂大量人情因素,有时“情”重于“法”。一些党员有从众心理,认为不按“潜规则”办事,就会被认为不识时务、不解人情,就会遭到排斥,于是随波逐流、安之若素甚至甘之如饴。从制度上看,有些法规制度本身存在漏洞,“牛栏关不住猫”;有些法规制度适用性差,缺乏可操作性。更有一些部门为了保护本部门利益,将“权力部门化、利益个人化”,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自己的小天地、小格局。在此背景下,“潜规则”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破除“潜规则”,首先要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破除“潜规则”,就必须着力破除“有路子就是有本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错误认识,铲除错误思想的土壤。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认清“潜规则”的危害,争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良风美俗的建设者。在权力配置上,以对一把手权力的稀释和分解,破除“大权独揽”“一人说了算”的可能,从根源上防止“有权任性”,同时明确划分组织和个人的权力边界,使各种权力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止不同权力主体结成利益同盟。要敢于打破“圈子”“山头”“派系”等利益小团体,用过硬的措施、管用的办法,瞄准“潜规则”盛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斩断利益输送链条,严惩违纪违法行为,使“潜规则”丧失通道。破除权力运行的“暗箱”,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制定和晾晒权力清单,依法依纪深化党务政务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破除制约群众监督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健全受理、回应机制,完善查处、曝光制度。


破是为了立,树立“明规矩”才是铲除“潜规则”的治本之策。我们党的纪律规矩与“潜规则”水火不相容。只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真正挺起来、立起来,“潜规则”就丧失了立足之地。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通过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坚守共产党人道德追求。结合工作实际,把对党的纪律规矩的学习教育做细做实,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具体到干部怎么选、会议怎么开、政绩怎么评价、违纪怎么处理等,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觉抵制“潜规则”。“明规矩”落地生根,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制度。要针对突出问题,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既及时清理过时、不适用的旧制度,又抓紧制定务实管用的新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和细化已有的制度,全方位扎紧制度“铁笼”,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完善评估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为铲除“潜规则”提供坚强制度保障。“明规矩”能不能立得稳、管得住,关键要看执行。要用全面从严治党的纪律“戒尺”来“治树护林”,以一寸不让的态度,分毫必争的决心,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形成强大的纪律震慑。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面试热点:公务员涨工资 时政
公务员涨工资你怎么看?
2017国考面试“高端”素材: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讲话 时政
【热点背景】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