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广东省罗湖区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深度解析
一、客观题。(共 20 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考察内容:主要考查了时政热点。
二、简答题。(15 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予以了明确理论指认,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解析]
主要考查了遴选笔试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题,广大遴选考生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好“发展”、“人民”、“中心”这几个关键词,并在答题时突出这几个方面的联系,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且完整的回答此题。大家要详细阅读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即可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参考答案]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深度链读]
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 年 11 月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 年 2 月在接受外国媒体专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5 年 11 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些朴实、生动、真切的语言,表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的崇高追求。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励精图治、敢于担当,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行动的楷模。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决定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决定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我们要牢记:人民是最大的靠山。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的做法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吻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要牢记: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脱离群众或者凌驾于群众之上,就会被群众所抛弃,就有可能发生“霸王别姬”。我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担当。千担当、万担当,不为群众办实事就不是真担当。我们要牢记:群众满意是最大的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任何工作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G20 杭州峰会期间对浙江干部群众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就必须坚持人民立场,顺应群众期待,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对人民负责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对人民负责,特别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就要求全省党员干部,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无论做什么具体工作,都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把群众的安危顶在头上,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在群众需要的时候随时冲得上去、豁得出去、扛得下来,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就像这次苏村大救援,相比去年的里东大救援,气象条件更为复杂,地质灾情更为险恶,搜救起来更加困难。但是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抢险救援,面对危险舍生忘死、挺身而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不惜代价。人命关天,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能停止救援,这是政治伦理,这是道德情怀,这是责任使命,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要求。可以说,苏村救援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怎样才是对人民负责。
温州市鹿城区农房倒塌事故,损失惨重。要立即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拿出经得起各方检验的结论,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通过这次事故的处理,给全省干部群众一个警示。温州市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落实好大拆大整的行动方案,向城中村和危旧房发起攻坚战,今年年底必须见到整治成效,明年上半年必须大见成效。全省各地也要引以为鉴,举一反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打一场乱建乱租的歼灭战。明年省里要对这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主要看拆了多少违建,新建了多少小微企业集聚园区。不能给员工提供安全住宿条件的企业都要全面整顿。无论是租或建,企业主必须对职工的住宿安全负起责来,负不了责任的企业一律关掉。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入理解“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把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整治、脏乱差环境清理这些工作抓到位,把群众身边的实事办好。省级层面要以立法等方式完善对危旧房的监管机制,在加强对城市民房全面监测的同时,扩大对农房的监测。危房必须强制纳入“三改一拆”。年限久远的民房应当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才允许出租或作为经营性场所。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特别是在 G20 杭州峰会筹备工作中,我们把筹办峰会的过程变成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借势解决了一批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老大难”问题,使馒头山等一大批老旧社区实现了“蝶变”,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质量,赢得了群众拍手称赞。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找准群众的痛点、紧扣群众的期待,拿出更多硬招、实招、真招为群众办事。重点是打好“五大战役”:一是打好污水剿灭战。去年,全省已经消灭了黑河、臭河、垃圾河,但这只是初战告捷。我们要趁热打铁、乘胜追击,明年要在全国率先消灭劣五类水。这几年来,治污水是“五水共治”的大拇指,但不能老是让污水牵着大拇指,下一步要在巩固扩大治污水成果的基础上,环环相扣、梯次推进,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水排涝水上。防洪排涝是今后治水的最核心问题。省委已经明确要求,具备开工条件的水利项目能上的一起上,尽快建成见效。二是打好拆违攻坚战。拆违拆掉的不仅仅是违法建筑物,更是拆掉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拆掉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拆掉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脏乱差环境。今年省委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要求,决定把创建“无违建县(市、区)”合并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之中,把“三改一拆”这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死角盲区推进。凡是“三改一拆”工作不到位的,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一票否决。三是打好项目精准招商战。浙商回归开展 5 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浙商回归已经足够了。我们推进浙商回归的步子决不能慢下来,让各类“高大上”的项目回来得越来越多。当前我们既要重视省外浙商的回归,引进更多效益好的项目和企业,也要重视为本地企业特别是优质大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广大浙商觉得浙江就是企业发展的首选、就是创业投资的乐土,千方百计把企业的资金、项目、人才都留在浙江。四是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交通是我省较为突出的一块短板。省委决定“十三五”时期投资 1 万亿元用于综合交通建设,大抓交通、抓大交通,全力打造杭州至各市“高铁一小时”和“空中一小时”立体交通圈。最近已敲定了总额 2000 多亿的一大批项目。接下来各地要细化任务清单,加强要素保障,抓好项目落地,掀起交通建设的新高潮。五是巩固扩大 G20 杭州峰会安保维稳战果。这次峰会的重要红利之一就是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保维稳机制,要把峰会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自觉运用到平安浙江建设的各个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当群众带头人、带领群众一起干党员干部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但在具体工作中,每项工作都可能面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选择。对领导干部来说,政策怎么定,工作怎么干,经常要进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权衡与取舍。我们要从党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面临重大选择的关口,一定要有担当,有“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的政治气魄,一定要有“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定力,一定要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战略账,对出现的舆情要善于辨别分析,把得住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统筹协调中精心谋划,为最广大群众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决策。我们坚信,像“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打三整治”这样着眼长远、真正为人民群众利益考虑的好政策、好举措,只要我们坚持干下去,一定能干出成绩,也一定能最终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做到“群众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我们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为的是群众,靠的是群众。只有政权巩固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高度认识群众工作,更加广泛、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地扎根群众。当务之急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每个红色堡垒都建得强而又强。各个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强化政治功能,对社会上抹黑党、攻击党的言论要进行坚决斗争,对各种歪风邪气要进行坚决斗争。特别是对于那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一个一个排查、逐个逐个分析,看软在何处、弱在哪里,对症下药、精准扶持,包括继续发挥好“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二是持之以恒正作风,打通联系服务群众和工作落实的“最后一纳米”。机关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不能躲在大院里等群众上门,不能只满足于“沙盘推演”。要大力推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省、市机关干部走出大院,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到田间地头去,到车间码头去,到重点工作一线去,到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去,面对面了解情况,实打实解决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选用群众信赖的干部去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就说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字字千钧、意味深长,说出了干部工作的实质,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当前我省市、县领导班子换届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这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方方面面都很关注,都在看我们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打造什么样的班子。如果我们的换届工作过不了群众这一关,选的人、用的人群众不认可,那就肯定换不出群众满意度,换不出心齐气顺的干事环境,换不出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更换不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局面。这次换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实干导向和群众满意导向树立起来,多到群众中了解干部实绩和口碑。对那些敢闯敢干、动真碰硬的“狮子型”干部,要大胆使用;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型”干部,要放手使用;对那些在群众中有威望、做群众工作拿手的“领头雁型”干部,要大力提拔;对那些群众工作经验缺乏的年轻干部,要多方培养。同时,对那些工作不作为、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调整;对那些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经常吃拿卡要的干部,要彻底清理出去。群众对于“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跑风漏气”等不正之风向来是深恶痛绝的。我们在换届中一定要严肃换届纪律,拉紧“高压线”,遇到违纪问题必须“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以人民为中心归根到底是党员干部要担起来、干出来。宋朝诗人张之才有句诗写得好,“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党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重要岗位上,给了我们施展才干的大舞台,这样的人生际遇非常难得,这样的工作机会非常宝贵。如果碌碌无为、为官不为、胡作非为,那就是对人生的荒废,甚至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要求干部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说不能有个人的利益,而是说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个人的利益之前,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舞台、珍惜机遇、珍惜时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材料分析题。(30 分)
[相关材料补充 1]
财政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是我省加强财政预算监督、打造“透明钱柜”的一大创新,涵盖了省级财政通过国库向 119 个省级单位和 21 个市121 个县区财政局拨付的预算管理资金、财政代管资金、财政专户资金等类别,以财政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通过数据采集、数据转换、预警设定、横向分析、多维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疑点和错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督。
2004 年,省人大财经委实现了与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联网监督。2010 年,省级和 21 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现了人大财经委与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联网,此外,省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预算联网监督覆盖面,推进监督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扩大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社保基金预算资金。
对于广受社会关注的社保基金,省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省级社保基金纳入联网监督,并于 2014 年实现与省社保局的省级社保基金报表系统试联网。据悉,目前社保基金部分统计报表数据可以通过政务外网进行查询,已可以具体查询到社保参保情况的月报表、季报表,社保基金季报表,社保调剂金缴拨情况月报表,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情况表。
目前,省直机关和地市政府部门的每一笔支出都进入人大监督的视野,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财政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平台,使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由周期性的报表审阅转变为实时性的电子信息审阅,由对支出结果的了解转变为涵盖各环节的全过程了解,有助于更有效地对预算开展监督。
今年 5 月至 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我省实地调研财政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建设情况,并充分肯定广东的做法和成效。据悉,对于广东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的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还计划适时进行介绍推广。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继兴表示,要继续抓紧推进人大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切实按照预算审查监督平台的标准补充完善系统内容及功能,探索开发人大查询端具有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的软件,逐步实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和拨付情况在财政支出联网系统中单独反映,将省财政部门即将开发完成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系统纳入监督系统,直接反映各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分配及其预算执行全过程;各地级以上市要逐步实现人大与社保部门联网,不断充实和完善省级联网监督系统与社保联网现有的内容和功能。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指出,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总结经验,增强做好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做好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能力,加大分析、比较、判断的力度,提高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做好线上线下的结合,在线上运用大数据支撑作出宏观判断,同时注重分析研判数据背后的线下内涵和联系,使线上线下互为基础、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的实效性。
黄龙云强调,广东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经过十年发展,推动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与时俱进,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广东的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和实际的决策,得益于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果,得益于信息化发展以及社会各方的配合。当前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的建设与运行要注重规范和长效机制,规范线上数据与线下问题的分析与研判,高标准做好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线上线下的有关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建立省级层面的财政预算支出情况交流制度,使财政管理和监督能更有效地回应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并为人大监督提供支撑,及时发现并解决财政预算支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未来积累制度化建设成果、优秀的人才队伍与完善的协调机制。
会议现场用视频形式演示了省级、珠海、中山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运行情况。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在会上传达中央、省委领导同志关于我省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批示精神及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陈小川、陈继兴,秘书长陈逸葵出席会议。省人大财经委、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及广州、珠海、中山等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人大预算支出联网监督工作的情况。省审计厅、财政厅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发言。省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21 个地级以上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相关材料补充 2]
历时近两年,克服了资金、技术、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在省级及全省地级以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联网的基础上,至 2010 年 11 月省级及全省地级以上市审计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也实现了联网,实现了《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 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分工方案》所要求的由省人大财经委员会牵头落实的“进一步完善实时在线财政监督系统,扩大监督范围,积极推进省、市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审计部门可以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将有力强化对财政预算的监督。
建立财政预算监督系统,是我省加强财政预算监督、打造“透明钱柜”的一大创新,开创全国预算监督的先河。根据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省人大财经委员会与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于 2004 年 8 月实现联网。2005 年,省人大财经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省监察厅联合在东莞市召开推进建立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现场会,推动全省地级以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与当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较好的条件,较快建立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欠发达地区努力克服网络系统建设落后等困难,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网络建设,努力创造条件推动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建设。各地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及各有关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把建立财政预算监督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 2007 年 9 月,全省地级以上市都建立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
2008 年,省委、省纪委提出要继续推广、加快建设财政预算监督系统,推进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财政体制改革。省人大财经委员会与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信息产业厅共同研究制定了推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的具体工作方案,推动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审计部门。按照要求,省审计厅于 2008 年底实现了与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2009 年,重点推进全省地级以上市审计与财政预算信息联网工作,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同级审计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向县(区)一级延伸。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分为两步走,第一阶段在 2009 年上半年推动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同级审计部门。第二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调研,了解市的实际情况及征求对完善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到部分市进行检查,推动开展将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审计部门的工作。按照工作方案,2009 年至 2010 年的两年时间里,省人大财经委员会牵头,组织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信息产业厅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 4 次赴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共 12 个市了解各地财政预算监督系统联网范围扩大到同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在调研中,调研组对各市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督促各有关部门要总结规律,认真研处,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予以解决。调研组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逐渐扩大纳入监督系统内容,逐步增加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系统,做到一般预算、基金预算、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内容都可在系统进行查询。二是人大要发挥协调作用,人大财经委要与监察、财政、审计、信息产业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落实这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审计部门要将系统需求及时反馈给财政部门,增强联网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效用。财政部门要继续完善监督系统的识别、统计、分析、预警功能及各种综合分析信息功能。三是各市信息化建设要全盘规划,考虑今后与“金财工程”、“金审工程”横向衔接,使全省的信息化建设协同发挥作用,减少建设资金浪费,避免重复建设。
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财政预算监督系统,仍在探索之中。
问题 1、归纳人大财政监督系统的经验。(10 分)
[参考解析]
考查遴选笔试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尤其是解决专业性问题的能力,这是深圳公务员选调考试的特色,非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圳选调/遴选,为何要向全国公开招考,这就是发达地区向全国要人才。问题该问题时,要注意到这是一道归纳题,故广大考生要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总结,归纳中坚决做到:不重复、条例分明、层次有秩、高度概括。
[参考答案]
第一,要积极建设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各地人大常委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人大监督工作找到新的着力点。
第二,要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有序参与人大监督,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的制度机制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积极作用,增强人大监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要建设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平台,充分发挥代表在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要通过办理代表议案建议、组织代表约见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等,将代表工作与监督工作有机结合,更好地督促解决代表提出的问题,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具有更扎实的民意基础。
第五,要通过组织履职学习培训等不断提高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的履职能力,推动代表履行好监督职责,人大监督才能大有作为。
问题 2、你对财政预算监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20 分)
[参考解析]
考查遴选笔试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
第一,要提高人大代表的财经素质。预算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人大代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提高财经知识水平就很难尽职尽责。
第二,要强化预算管理监督全覆盖。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预算体系,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同时,积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第三,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坚持制度先行,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有章可循,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规范管理的协调和全覆盖。
第四,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增强政府采购法治意识,严肃采购纪律,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规范透明化,严肃采购纪律。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积极落实中央、省关于盘活存量资金的有关要求,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全面清理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四、论述题。35 分
谈谈你对建设深圳质量的具体建议。
[参考解析]
考查深圳市情,1 月 8 日,中共深圳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将2017 年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这意味着深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质量提升开展,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引领地位。要很好的回答该题,考生必须认真看下《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
[相关素材链读 1]
创新之城,创业之城,都是世人给繁华深圳的高度概括。近年来,这座“新鲜热辣”的城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打造深圳标准,提升深圳质量,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有机统一、效益与结构同步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自 2004 年在全国首设“市长质量奖”,作为全市最高质量荣誉,激励企业追求高质量,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目前,深圳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59 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今天,深圳不仅拥有鲜明的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四创”特色,更是一座“有质量的城市”,质量型发展已然成为显著标志。
产业转型提升经济质量
创新驱动,为质量型发展提供动力。近几年,深圳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2015 年,深圳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 1.33 万件,占全国 46.9%,5 年来累计超过 5 万件,是“十一五”的 3.2 倍;有效发明专利累计 8.4 万件,约占全国 1/10;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 1283 家;4G 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3D 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布局高端,赢得新优势。统计显示,过去 5 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7.4%,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28.2%提高到 40%;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的规模超过 4000 亿元。
同时,深圳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制订实施金融创新“36 条”、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2015 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69.3%;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品牌等价值链高端发展。最近 4 年,深圳获 iF 国际设计奖连年居全国首位。深圳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常态下的发展新动能,健步行进在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上。
目前,质量高、结构优、消耗低已成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 年,深圳 GDP 达 1.75 万亿元,增长 8.9%,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速;人均 GDP 为 15.8 万元,稳居国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万元 GDP 能耗、水耗、建设用地 5 年累计分别下降 19.5%、43%、29%,PM2.5 平均浓度降至 29.8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3.8 微克/立方米。这些数据表明,深圳以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增长。
自主研发提升竞争优势
城市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聚焦于自主研发带来的品牌竞争力。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靠自主研发,培育出全球 90%以上的名牌;全球知名的品牌产品总产量不到同类产品的 3%,但销售额占到 50%左右。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的深圳,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为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作出贡献。通过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和品牌锻造,深圳在国际竞争中逐渐赢得主动。多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提升,去年占 GDP 比重已升至 4.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超过若干发达国家。
华为、中兴、华星光电、腾讯、比亚迪等高新技术企业,已成深圳乃至中国自主创新的标杆,通过研发投入来提升质量、铸造品牌,带领深圳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攻城略地,为“深圳创造”赢得更多尊重。海能达董事长兼总裁陈清州在分析其品牌崛起的原因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研发和质量管理摆在第一位。
前有巨人,后有新丁。一大批新生代品牌企业,正在深圳加速成长。大疆自主研发的小型无人机,销量占全球一半,代表“中国制造”引领全球小型无人机的产业方向。2015 年,大疆营收达 60 亿元,目前估值 100 亿美元。优必选以 10
亿美元估值,成为全球首家跻身人形机器人“独角兽”的企业,为全球产业界侧目。
家具、珠宝、纺织服装、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以研发创新来提升附加值。4 件套的富安娜家纺产品,可以卖出 3000 多元甚至更高的价格,相当于一台 42 英寸液晶电视机,而盈利相当于 10 台这种电视机。1∶ 10 的背后,暗藏的就是自主研发、设计带来的品牌附加值。
品牌建设提升城市高度
60 多年前,德国政府把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
当今,一个国家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的数量,已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同样,一座城市若有众多品牌,会赢得市场更大的关注,进而提升这座城市的高度。
“质量已成为全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标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认为,从深圳实践来看,有质量的发展就是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质量水平也得到持续提升;深圳以实际行动和成绩,诠释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
深圳围绕着打造标准、铸就品牌、树立信誉、提升质量,在“四位一体”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品牌的战略作用,研究制定政策,营造创建环境,激励品牌成长,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开创品牌工作的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设立的“市长质量奖”至今已举办 12 届,始终以创新应变和持续变革保有领先优势,已形成集理念传播、企业培育、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应用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推动创新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化等方面树立了“深圳质量”乃至“中国质量”新标杆。截至 2014 年的市长质量奖绩效测评表明,政府投入产出比达到 1:650,获奖企业绩效提升 4.75 倍,超过行业平均绩效水平 6 倍。
创造深圳质量,全市数千家社会组织成重要生力军,一些综合性协会在深圳质量建设中大显身手。市质量协会连续多年组织开展 QCC(质量改善小组)活动,在全市建立了数千个 QCC 小组,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市质量强市促进会是全国第一家由企业自发组织成立的、专门从事推动地方质量强市活动的社会组织,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首席质量官俱乐部。
2016 年 3 月,深圳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引进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三大政策,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和创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和质量型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标准决定质量,质量塑造品牌,品牌提升信誉,信誉赢得市场。深圳深谙其道,并且一直在努力。
[相关素材链读 2]
一、打造深圳标准的重大意义
(一)打造深圳标准是践行“三个转变”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和方向。打造深圳标准、创造深圳质量、铸就深圳品牌,是积极落实“三个转变”的具体举措,将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走出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低碳的质量型发展新路。
(二)打造深圳标准是争当质量时代排头兵的战略抉择。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质量时代,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打造深圳标准,就是要落实中央的要求,以国际一流标准实现更优的质量,创造更高的价值,建立更好的信誉,拓展更广的市场,率先推动经济社会迈进质量时代,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探索新路径、发挥新示范、做出新贡献。
(三)打造深圳标准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标准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标准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和政府服务等领域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构建更高、更严、更先进的标准体系,抢占标准竞争制高点,培育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深圳标准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三个转变”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方向,统筹改革开放创新,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大标准、大质量体系建设,打造深圳标准,创造深圳质量,铸就深圳品牌,努力争当“三个转变”的践行者和质量时代的排头兵。
(五)基本原则。
——质量引领、创新发展。按照提质增效升级、开创质量时代的新要求,高质量推进深圳标准建设,创新标准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强化标准制定、检测和实施,以高质量的标准服务推动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
——瞄准一流、开放构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一流标准为标杆,积极制定实施创新性、引领性深圳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创新、重大民生工程、公共安全等,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大标准体系建设。
——政府推动、多方参与。不断完善打造深圳标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产业联盟等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深圳标准建设。
(六)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建立健全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深圳标准体系,推动深圳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把深圳标准打造成为高端产品、先进技术、卓越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品牌象征,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
——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型、创新型、知识型经济标准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
——形成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先进标准体系,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发展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发展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安全等标准达到国际一流湾区名城水平,城市发展质量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形成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生态发展标准体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城市绿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端文化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成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和现代国际文化名城。
——形成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政府服务标准体系,政府职能配置、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全面优化,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国内领先,建成一流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
三、打造深圳标准的主要任务
(七)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标准水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标准创新体系。发挥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优势,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建成为标准创新高地。发挥各类创新载体对标准创新的支撑作用,鼓励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大力开展标准建设。发挥基础研究计划、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等对标准创新的带动作用,鼓励技术研发与标准创新同步发展,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立一批前沿领域的深圳标准。发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促进创新合作的耦合引领作用,建立一批产学研资联盟,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
加快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标准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将核心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及优势传统产业标准水平,鼓励采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标准,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名牌产品,逐步将规模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前海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和发展集聚区的战略平台作用,在服务业领域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以标准促进管理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国际化水平,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引领提高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前瞻性规划产业标准体系和标准路线图,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标准对需求的引领作用,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主动顺应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需要,提升消费环境标准水平,促进大众消费,打造消费中心城市。强化消费新领域标准制定,培育发展信息、健康、文化和时尚消费等新业态,满足市民对高标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优化招商选资标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对总部研发等高端项目和绿色低碳类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对自由贸易园区相关规则、政策、措施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强化对出口目标国家和地区标准、技术法规研究,提升企业和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促进和扩大外贸出口,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外贸新兴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完善品牌培育标准体系,推动品牌战略实施。研究建立与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向原创设计和原创品牌转型,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创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加快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建立完善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利用品牌资源开展海外并购和实施跨国经营,面向全球市场推广深圳品牌,不断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八)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标准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标准水平。以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标准体系,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学院建设。高标准建设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坚持质量至上、安全第一,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严准入、严检测、严执法、严惩处,推动深圳食品安全标准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严格药品流通和药品使用监管,健全药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提升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水平,打造药品安全保障深圳标准。
创新社会管理标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的规范化,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产业、人口、城市空间联动调控标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健全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标准。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明晰社会组织登记标准,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登记范围。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制度,推动构建法制健全、规范有序、分类指导、监督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本行业标准体系,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
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标准水平。加强社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和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加强物业、医疗健康、养老、家政、社区信息化等服务标准建设,促进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增强社区自我服务功能。
(九)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标准水平。
提高城市规划标准。按照加快发展湾区经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标准,优化城市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功能组团等,高水平编制法定图则,高标准实施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提升城市建设标准。制定实施国际先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着力提升特区一体化建设水平;鼓励重大建设项目采用国际先进设计、技术、工艺、施工、监理标准,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和城市新地标;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提升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水平,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按照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要求,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现代化水平。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标准水平,着力营造洁净、美丽、有序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标准。深入实施《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提升安全生产、水电油气及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消防、三防等标准,制定实施灾害预警预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规范等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加快建立警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强化警务标准建设,铸就深圳警队品牌。
(十)着力提升生态发展标准水平。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单位能耗、水耗指标保持全国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约束刚性,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
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高标准实施“鹏城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重点提升水污染防治、生态治河、污水处理、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标准。深入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行更严格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固体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危险废物安全管理,强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健全城市绿化标准体系。深入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提升公园、绿道、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生态景观带等建设管理和维护保养标准,推进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四带六廊”自然生态安全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完善碳交易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排污权交易、固体废弃物配额交易标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生态发展市场机制。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制度,大力推动与国外碳标识体系的互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办公和绿色生活。
(十一)着力提升文化发展标准水平。
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管理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普惠型、多样化、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文化创新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新媒体、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标准研制,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时尚创意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
提升城市文明规范。构建市民良好道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市民国际交往礼仪,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高标准推进公共文明提升行动,维护城市优良秩序、促进行业优质服务、倡导市民优雅言行。推动出台诚信建设法规及规范,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公民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十二)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标准水平。
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发挥标准推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作用,率先构建国内领先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规范职能配置、行政审批、工作流程、政务服务和绩效考核,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
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一流法治政府。
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和信息惠民标准建设。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建立政务部门信息共享标准规范,推动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
四、形成打造深圳标准强大合力
(十三)更好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积极倡导“标准决定质量、质量成就未来”的理念,把创造深圳质量和打造深圳标准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打造深圳标准的强大合力。
(十四)充分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和承担国际国内标准组织的工作,在优势领域更多地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研制。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与标准建设同步机制,制定实施高于国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标准联盟,以标准和专利为纽带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提升本行业标准水平。
(十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领队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标准能力建设,积极跟踪本行业的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制定本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强行业技术标准比对分析,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制发布社会团体标准,建立完善行业先进标准体系,积极在本行业推广实施。主动跟踪掌握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动态,积极组织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知识产权壁垒,帮助深圳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深圳军团”。
(十六)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科研院所及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要积极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标准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标准、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支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的交流、互认与合作,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服务体系,为打造深圳标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
五、创新体制机制
(十七)积极推进标准创新先行先试。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借鉴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标准,组织制定引领性、创新性的深圳标准。在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落实国家安全工作需要的领域,组织制定特区技术规范。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以国际一流、行业先进为标杆制定发布社会团体标准,建立行业先进标准体系,用更高的标准引领、规范行业发展。
(十八)探索建立“深圳标准”认证和标识制度。研究建立“深圳标准”认证体系和“深圳标准”标识制度。率先在食品、家具、服装、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开展“深圳标准”自愿性认证试点,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在相关的经营活动中享有使用“深圳标准”标识的资格。搭建“深圳标准”认证信息平台,公开认证信息,向全社会发布深圳优质产品和服务信息。加强对“深圳标准”认证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提升“深圳标准”标识的公信力。
(十九)研究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推动企业主动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建立企业标准实施跟踪机制,分析行业质量状况,指导企业通过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标准、技术改造、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提高产品标准水平。
(二十)不断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标准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政府采购等相互衔接,形成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通过深圳标准认证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政策措施。由行业协会制定且应用广泛的社会团体标准,政府优先采信为深圳标准和规范。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将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将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企业纳入异常经营目录。
六、强化支撑保障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深圳标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各部门、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打造深圳标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各区各部门要依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二十二)强化法制保障。认真落实《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完善标准建设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政策法规体系,为打造深圳标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十三)加大资金支持。在整合市级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和各专项资金中的标准研制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打造深圳标准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行业开展标准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二十四)扩大舆论宣传。各相关部门、研究机构要加强深圳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打造深圳标准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打造深圳标准的重大政策、重要成果和典型案例的报道。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展会、论坛、国际友好城市互访等活动,加大对深圳标准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深圳标准的国际国内认知度。
[参考范文](1440 字)
奋勇前进 全力建设“深圳质量”
质量是生产力、是竞争力,也是迈向全球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通行证。只有坚定不移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圳才能构建长远竞争力,依靠质量塑立新标杆,创造新辉煌。
正因如此,深圳市委将 2017 年确定为“城市质量提升年”,这是深圳市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深圳发展实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根本性、基础性前提。
那么在面对发展空间和资源的高度制约、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面对社会公平需求的日益高涨,深圳该如何做呢,我觉得,要全面提升深圳“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质量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了设计质量、过程质量、管理质量、人的质量和结果的质量,简单而言是整个组织的质量,组织是社会的细胞,只要每个组织的质量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质量就必然会提高。因此,应在深圳大力提倡“质量第一”的意识,把质量作为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关注质量,须以顾客满意为中心,通过加强过程质量的保证,才能获得高质量绩效。
二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是以顾客满意为焦点,对公共服务部门而言顾客就是人民,所以作为哲学问题,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工具是完全可以为深圳质量所用。作为管理问题,管理就是实践,把全面质量管理用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也就是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总之,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建设深圳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工具。
三要加强质量教育。人是决定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持续开展对人的质量教育。深圳在进行质量教育时,一要大力宣传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以建设深圳质量为中心;二要开展基础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在公共服务部门开展广泛的质量教育。只有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者树立了质量意识,掌握了质量管理的工具方法,才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三要开设不同对象的教育培训课程,可以开展以提高管理者质量意识的教育,了解先进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质量管理工作。
四要坚持不懈、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既有过程性指标,也有结果指标,但是质量管理的经济效果不是即时体现的,它有一个滞后的过程,特别是在综合评价质量管理工作的绩效时,往往就被忽略或者被放在一边,不像设备改造或者技术研发来得快和直接。所以在企业也经常遇到领导开局重视,过程应用中被忽视,结果总结时被漠视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半途而废,唯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高绩效。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循环,质量目标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或者更合理,因此,需要不断地循环改进,坚持不懈和持续改进形成一个个循环向上的质量管理提升环。
五要注重研究创新。质量管理是技术,研究创新是质量管理的生命力。要重视结合企业的实际,选择合适的管理工具方法,同时,重视研究开发适合自身管理需要的理论和工具,建设质量管理理论。只有研究更适合组织的管理经验,城市及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成就未来。”如果说“深度速度”代表了深圳前 30 年的城市精神,那么“深圳质量”则成为特区新时期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取向。诚如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所言,质量是生产力、是竞争力,也是迈向全球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通行证。只有坚定不移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圳才能构建长远竞争力,依靠质量建设新标杆,延续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