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说北讲原创文章,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辣手摧花的园丁教你写申论巧用排比句
2015年山东省考中,本人作为专业裸考三年的老油条又一次参加了考试。行测在过去几年的魔鬼刷题训练下总算没有托后腿,考了69.75分,申论习惯性语文思维答题考了75分,笔试总成绩还是蛮高的。因为申论的得分优势让我轻松上岸,有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我之前有过语文教学经验的缘故,我并不否认,申论有很多地方和语文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上一篇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怎样让语文经验助力写好申论》,就得益于我之前两年的教学经验。
之前跟大家分享的是申论宏观脉络上如何借用语文技巧,只要能熟练的掌握运用,申论写起来就很easy。今天在这里从申论写作的微观角度,跟大家讲一下怎样让我们的申论文章看起来精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语言文字功底深厚的文科备考考生尚且可以接受这样的说辞,在理解时能够轻松接受,但是对于一些语言功底略差的考生而言,想必什么是“对仗”,甚至什么是“逻辑”都不甚清楚,又怎么用好这些方法呢?今天给各位认真读文的小伙伴分享怎样巧用语文中的排比句写好申论写作。
排比句想必学了十多年语文的小伙伴都不陌生,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似的词组或者句子组合在一个就是一个大致的排比句。排比句的使用很多同学都认为只能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使用,其实不然,文章的开头、分析、论述、对策、结尾各个部分都是可以使用排比句的,语文排比句在公考申论中使用可以增强文章论点的说服力,让考生的答题更有气势,更能够侧面彰显考生的干货功底。我们的习大大是很喜欢使用排比句的,在他的《之江新语》一书中,几乎每段讲话都有涉及。小伙伴们认真学习是没有错的哦!
十八大报告中有一个“五位一体”的新提法,想必积极备考的你都是知道的吧。(暖心科普“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这里,作者打算结合近几年的部分考试真题,从“五位一体”的角度,把申论写作各个部分如何巧用排比句给大家串联起来。(这里的考题大多出自国考真题和山东省考,小伙伴可以根据我给出的题干要求自行查阅当年的申论材料,让自己对排比句的运用更有申论材料上的结合度)
▍一、文章开头巧用排比
一篇申论文章的字数大约都在1000--1200个字,不论文章怎样排兵布阵,开头都不宜过长,以简洁精炼的文字切入文章总论点展开论述就好,这一点作者也是非常赞同的。文化建设的维度部分以2016年国考副省级试卷的申论写作为例,题干要求:给定材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开头部分我们可以这样写:
式微的传统道德,淡薄的人际情感,浅显的金钱孝道,无不告诉我们:不学礼,无以立。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我们的传统道德不断滑坡,我们的人际情感变得凉薄世俗,我们的孝道传承以金钱论英雄。可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养迫在眉睫。
考生在写文化建设角度的申论写作时常常苦于答不出亮点,其实我们不需要盲目寻找亮点,把三个传统文化式微的普遍现象用语文排比的方法句式一致的罗列起来,引入“以礼立人”的重要性,展开文章论述。开头本身就成为了亮点。
▍二、分析论述巧用排比
在分论点论述之前作者习惯用简单的一段话对申论写作的总论点展开相应的论述,在论述方面干货功底深厚的小伙伴可以选择引用跟申论材料主题一致的习大大语录来打造强有力的分析,对于一些干货薄弱的小伙伴,自然而然就可以用排比句了。排比句使用在论述阶段可以显得考生的思考比较全面,具有广泛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部分以2014年山东参考C类申论试卷写作为例,题干要求: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和思考,以《“红线”与“红利”》为题,写一篇文章。
在总论点表述清楚“红线”与“红利”的关系之后,可以再多加论述一下自己的总论点---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分析论述部分可以这样写:
我们总想留住湖泊湿地的独特风光让文人墨客心生向往,又想独揽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打造城市风景名片,还想坐拥湿地观赏带来的旅游红利发展旅游经济,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守住湿地红线不动摇的信念,哪来可持续发展的红利?
从湿地本身的风光分析,引入湿地景观带来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构成排比句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这样一个排比句的论述过度,可以增强文章气势,说明守住红线的迫切性,又可以自然的引出自己的分论点---怎样守住湿地红线,长享发展红利。可见,论述部分即使没有习大大的语句作为干货支撑也是可以亮光闪闪的。
▍三、分论点巧用排比
其实申论的分论点部分有很多生是只能想到两个方面的,角度多了要么都是泛泛而谈,要么就论述的混乱杂糅。在这里我们不过多强调非要构成三个句式相同的排比,我们可以在分论点部分借用排比句自身的特点形成我们的分论点。在这里,经济建设的维度以2013年山东省考B类试卷的审发论述为例,题干要求:请结合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谈“算账”》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章的总论点我们可以这样写:要算好账,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两对关系。分论点部分借用排比句字数对等,词句对仗的方式进行论述,既紧扣总论点,又显得很有逻辑。如:
分论点1--政府理财要算当前账和长远账。
分论点2--政府理财要算经济账和社会账。
在这里分论点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使用一些华美的四字成语刻意的去构成排比,反而“简单粗暴”的将总论点进行拆分,巧学排比句式的特点,形成了我们的两个分论点。
亲爱的小伙伴,你get到了么,我们的排比句使用不一定是华美的三个句式相似的句子哦,仅仅是排比句的特点运用,就打造了我们的分论点亮点。
▍四、文章论述巧用排比
其实这里的文章论述跟前面讲的分析论述部分是稍有部分重合的,作者想着把五个维度覆盖全面,让我们的备考考生能理解到更多的知识,在这里,政治建设的维度以2016年国考地市级申论文章写作为例,题干要求:考说给定材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的思开去,写一篇文章。
这里的排比句我们不再讲分析论述部分的排比,举一些对策提出的排比使用。例如,在分论点--兼顾各方有效拿捏是实现政策效果的保障。对策论述部分我们可以这样写:
社会治理,社会公平是关键。尽管不存在完全均衡照顾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过详细的调研,征集社会各群体的意见;召开听证会,了解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做好决策,均衡社会利益;通过好的政策推进社会善治,达到政策效果。
对策方面的排比也不需要过多修饰性的语言哦,按照一定的层次递进,做好关键词的罗列,我们的排比句就新鲜出炉了~
▍五、结尾部分巧用排比
历来语文文章的结尾都强调使用升华,申论写作也是如此。很多“大神级”的考生能够在文章的结尾根据文章类型,联系时政热点进行思维深度的升华,这是非常棒的,但是功底较弱的宝宝们可能就会有些力不能及,不要着急,我们还有百用的排比句呢。
不论是号召式的升华还是总结式的升华总少不了排比句的巧妙使用,排比句运用得当,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文章总结,打造亮点。在这里,社会建设的维度以2012年山东省直申论考题为例,题干要求:参考给定资料,以“新的生活 新的希望”为题,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社会建设的民生角度是非常好写的,我们可以简单的列几个小排比,如:
搬迁不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孕育新的希望,能够点亮这一点希望的,只有政府。政府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让群众能给个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此,搬迁才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绩。
这里结尾生活就是对总论点进行简单的回扣,三组短语的排比让我们的结尾有了递进的逻辑思维,成为了一个亮点,这样的小排比,相信各位小伙伴都能写出来吧?
加油哦!
另附《之江新语》片段赏析,排比句部分用红字标出,备考的小伙伴们认真读读研究一下哦~
经济建设领域---发展不能走老路
(二○○五年二月十八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论断,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义所在。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好日子先过”,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因此,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些道理一经揭示出来,看似浅显易明;但不揭示出来,可能在实践中就忽略了;一旦忽略,就出现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就非下“虎狼之药”不可,这就需要宏观调控了。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常态,去年以来“有保有压”的政策是宏观调控,前些年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也是宏观调控,今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宏观调控。
从“倒逼”走向主动
(二○○五年四月十五日)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话说得绝对了些。但世上有些事确实是“倒逼”出来的。譬如,浙江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逼着众多浙商走南闯北开辟新天地,逼着众多企业做好“无中生有”促发展的文章。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倒逼”出浙江的实力和活力,而且造就了一批创业型人才,这是浙江推进新发展的最大“资源”。
现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形成了新的“倒逼”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我省一些地方以脱胎换骨的勇气,从被“倒逼”转向主动选择,逼出了“腾笼换鸟”、提升内涵的新思路,逼出了“借地升天”、集约利用的新办法,逼出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新转折,从而用“倒逼”之“苦”换来发展之“甜”,争取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飞跃。这说明,面对“倒逼”的客观现实,唯有变压力为动力,深刻认识,尽早觉悟,抓紧行动,才能从“倒逼”走向主动,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愿排比句成为你申论写作的左臂右膀,助你所向披靡,赢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