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不陪领导,怎么还是基层难题?
郑言之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比如,家里来了长辈,作为晚辈要陪着;上级领导来考察调研,当地干部要陪着。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中,“陪伴”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礼数。不过,在现实政治领域,领导来了,究竟要不要陪同,成了一个问题,需要辩之。
陪同为何会让各级官员纠结?近日,有媒体就梳理了“陪同领导”的各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减少陪同”与“高配陪同”的情形。例如,一个县长“一天接待九拨领导”,简直分身乏术,累且无效率;又如,上级领导调研,要求“减少陪同”,下级干部不明白是真意还是客气,怕有隐患,不敢怠慢……干部一级又一级,关系自然比较复杂,涉及到接待陪同更像一门“学问”,到底怎么做,难倒一众人。实际上,陪与不陪,看似是个权衡利弊、照顾礼节、仪式规范的过程,实际上是姿态问题、作风问题。
该陪同的一个不能少,这是工作的基本要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新任黄原地区行署专员田福军要带干部下乡调研,农业局局长迟迟未到,既不守时,也是懈怠,被当场停职。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主管的农业局长如果不陪同的话,谁来说现状、讲问题?专题工作,直抓的部门同志更了解;宏观工作,主管的领导同志更清楚。调研,就是首先了解情况,从知情的、负责的干部那里了解情况,否则,管事的干部都不在场,调研岂不缺少必要的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了领导,不是不要陪同,而是要真正负责的同志陪同。
冗余的陪同一个都不能要,这是纪律的硬要求。自中央八项规定以来,“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成为常态。不要过度扰民,也不能过度惊扰干部,总不能调研一次就把基层折腾个底朝天。这种纪律要求在落实八项规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自我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一次外出考察时,由于减少陪同车辆,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的中巴座无虚席,另一辆车的人员误上了他的车,最后上来的一位工作人员只好“猫”着腰站到下一站。从中央领导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陪同纠结”一个最好的答案。
“问题出在下面,根子还在上面,还有旧观念作祟的原因。”一位干部道出了其中的观念结点。就像一些基层干部往往认为“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这多多少少都沾染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即便是“被迫”“无奈”,也折射出一个问题:风气需要再变变、再净净、再清清。
领导干部求真务实,不在于有什么场面阵势,而在于能不能真真切切地走出去、实实在在地干起来。陪同并无原罪,虽好,但不能贪多。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能彻底转变观念, 严格落实八项规定,陪不陪领导这个问题,必将不再会是基层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