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04日 16:20:40
申论答题技巧:材料细节分析题怎么答?

综合分析头图.png

      在近几年的国家和各省的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试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一种题型慢慢的凸显出来,成为了申论试卷上的主角,这就是“材料细节类分析题”。这种题型从2010年国考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在试卷中出现,比如, 在2010年的国考地市级的试卷中出现的“阐释环保错位的实质是什么”;2011年国考地市级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2012年9月份联考中的“文化逆差”;以及2013年4月联考中出现的“人口诅咒”等等。


  这种题型这么频繁的出现一定要引起考生们的足够重视,但遗憾的是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种题目是头脑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答题思路,导致所总结的答案总是出现漏掉知识点的情况。在此,向广大考生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答题思路和技巧,以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首先,这类题目的出现往往是把材料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放在题干中做为分析的对象,其实在读完题干之后我们并不能马上得出所分析对象的内在含义,因此,综合材料的内容去分析它的含义才是始终不变的真理。具体做法就是从材料中找到这句话,结合材料内容对其先进行一个概括式的解释,然后再从材料中找出和分析对象有关的问题及表现、影响,原因和对策。比如我们就拿2012年9月份联考中的试题:


  给定资料8中提到:“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并不缺乏勤勉,然而在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天平上,出现了惊人的失衡,由此导致的文化逆差令人扼腕。”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文化逆差”的理解。


  很显然我们要想解答这道题必须认准思路:什么是文化逆差,为什么会出现文化逆差,以及怎样解决文化逆差。


  第一步,什么是文化逆差,就是要结合给定材料去寻找关于文化逆差的信息。给定资料8中第一段介绍了我们在图书的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最高时有15:1;第二段介绍了我们在文艺演出的引进和派出收入比是10:1,长期以来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然后还提到我们2011年的电影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更是达到了40.6亿元人民币。从以上给定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文化逆差指的是中国在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产品的输入大于输出。


  第二步,结合给定资料寻找与分析对象有关的问题及表现、影响、原因和对策。


  很明显“文化逆差”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它的表现则包括:图书的进出口,文艺演出的引进与派出和电影的进出口。


  材料中在第二段提到了“由于缺少像样的品牌,杂技演员平均一天在外面只挣30美元,少得可怜”。第四段和第五段提到了“中国是文化硬件产品的出口大国;”“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出口电视播放的内容和中国的思想观念,成了硬件加工厂。”正是文化逆差出现的原因:缺少像样的文化品牌,中国只注重文化硬件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材料的最后一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属于典型的观点性原则中的权威领导的讲话,就是为我们提供解决文化逆差的对策,因此,对策就是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发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得出的答案要点:


  文化逆差指的是中国在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产品的输入大于输出。


  表现:图书的进出口,文艺演出的引进与派出和电影的进出口。


  原因:缺少像样的文化品牌,中国只注重文化硬件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对策: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发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分享给朋友:
1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怎样应对国考中的申论 (二)——如何作答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和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几乎是每年必考的。一般情况下会有一道题,分值在10分或15分,大部分的综合分析题出现在整张试卷中第二题或者第三题的位置。 我把综合分析题细化为两类
综合分析 巧拿高分 综合分析
阐释类分析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的特定部分,如一句话、一个观点、现象等进行解释分析,既揭示其本来意义,又挖掘其深层意义。其典型提问形式有“谈谈你对……的理解、认识”、“请阐释……观点”等。题型关键词是“看法”、“观点”、“理解”。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解释词句,点明本质含义,其次依据材料分析论述,最后结合实际得出结论。
综合分析题之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
原因分析题是综合分析题中经常考查的题型之一,很多考生面对这一类题型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解答。原因分析题是注重对某一现象、事件、问题背后的本源、根源的分析,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对于这一题型我们考生应该熟练掌握答题思路与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