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公务员面试有没有黑幕?
【子菌回答】任何一项靠人来判决结果的游戏中都是存在黑幕的可能性的。从这个角度看,公考面试也不例外。如何增加“黑幕”的难度,如何降低“黑幕”发生的可能性呢?一般有下列手段:不允许考场内考生自报家门,考生抽签决定考场和考试顺序,考生在考场内要没收通讯工具,考官现场抽签决定,当场公布分数,同一职位面试结束即公开各个岗位的排名,引入第三方的监督,组织面试的权力上收在权力更高的部门。
所以,公布分数越慢,存在“黑幕”的可能性就越大;组织面试的权力越下放,存在“黑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搞定一个小的组织难度低于搞定一个大的组织的难度。比如,笔试是人保部统一阅卷,所以,几乎不可能存在改分的现象;而如果面试由一个科级单位组织,那么理论上搞定这个科级单位,就可以操纵面试结果了;但国考面试的组织形式,显然是在尽量避免后面情况出现的,从而保证面试过程最大可能的相对公平。
【问题二】公务员面试中的评分标准里,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
【子菌回答】所谓形式就是礼仪、面部表情、动作语言、语速语调等,所谓内容就是考生的作答中的文字信息。站在利益的角度,线上培训机构一定会坚称“礼仪”在面试中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地面培训机构一定会坚持“礼仪训练”在面试中的重要性的。我相信线上机构的从业者如果准备搞线下培训了,那么他一定立马改口称“礼仪”在面试中是很重要的,一切都是基于利益而信口雌黄的。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影响,许多考生于是就变成了“纠结帝”。
许多面试中的评分标准里,都有各项要素,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逻辑条理、分析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占比,礼仪最多也就5%的比例。但是我理解考官打分的时候,不会每一项都能准确地说出所以然来。更多的就是一个宏观的“感觉”。有的考生确实形式上做到了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在内容也不差的情况下,得了高分;有的考生也可能形式很平淡,但凭借独到而深刻的内容,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获得了高分。所以,哪个更重要,很难回答。在只有不到一个月准备的时间里,李子菌建议大家,一方面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继续挖掘自己的优势,也许是亲和力强、气场强大,也许是内容深刻。
对于影响面试分数的因素,李子菌引用英国逻辑学家苏珊·哈克的观点,评价一场演说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1)逻辑的角度。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也就是论证的过程是否充分;(2)实质的角度。也就是前提和结论是否都真,在我们的面试中可以理解为观点是否鲜明;(3)修辞的角度。即论证能说服和吸引听众,这就要求形式上的感染力。
【问题三】面试作答中,可不可以要模板?
【子菌回答】面试的过程中,一定是有模板。但是这种模板应该是个性化的。
我们都有一个经验,看一道几句话组成的面试题之后,让每个人再复述一遍,结果大家表达出的内容千差万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语言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侧重的点是不同的。这一现象就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知“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
所以,通过学习,通过培训,推倒你保持了几十年的思考习惯、语言习惯,再重新给你建立起另外一套习惯,有没有可能?我认为有可能,但应该需要成年累月。所以,短期的学习与培训达到推倒再重建的过程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如果完全套用别人的认知习惯,真的就是生搬硬套、答非所问,看似内容很多,但其实言之无物。
何况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和面试,都是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进行作答的,在这种下意识的回答里,更是会将几十年的积累暴露无遗。
说了这么多,看似面试准备毫无意义?这也是不对。其实,我是想提示大家,面试中的应答还都是每个人的模板化的内容,是自己的“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的反映,面试的复习和培训是可以有效的,但一定是把别处较好的、较适合的内容并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中,进行更新,让自己越来越好。想要推倒重建,想要不再模板化,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