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申论考试热点,生态环境同样如此。而耕地休耕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对农民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能缓解土地环境的生态压力,有利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改善。因此兼具双重属性的耕地休耕话题无疑是申论考试命题的“热门”。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此外,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一段落论述范围非常明确和清晰,比如我国土地运转存在问题、耕地休耕面临的困难等等。但是文章段落之间、层次之间却丝毫没有生硬生涩之感。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模仿和领悟文章的承上启下、衔接过渡的方法。
116万亩,这是今年确定的全国休耕耕地试点的总面积。虽然在全国耕地面积的“总盘子”中占比不大,但这却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消息显示,目前试点集中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以及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正根据各地实际确定各自的休耕模式。【论题:耕地休耕试点】
土地是庄稼之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的重要性】为了让土地休养生息,传统的农耕文化历来重视休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休耕也是常用的耕地保护措施。【休耕的重要性】【转折关系,重点在后】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粮食供应的压力让我国的土地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难以停下脚歇口气。【问题:我国土地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连续增产固然可喜,但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环境“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观点句】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大量开荒种地、围湖造田和开采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土壤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已经亮起了“红灯”。【事实论据,佐证前述观点】【问题: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巨大】
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利用现阶段粮食供给充裕的宽松环境,在部分地区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既可以让过于疲惫的耕地喘口气、解解乏,让生态得到治理修复;也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藏粮于地”。【意义:耕地休耕试点有助于生态改善和土地修养】
休耕的好处已经形成共识,但应当怎样推进业界仍有担忧。首先就是如何真正休得下来。【提问问题】今年年初笔者在采访春耕生产时,曾和一位农业系统干部聊起休耕,在他看来,如果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让农民休耕根本无法实现。【事实论据,指出休耕关键所在】一方面农民有着现实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改变农民的种植惯性,让他们适应新的种植方式也需要时间。【困难:让农民休耕存在现实阻力】
目前看,为了让农民愿意休耕,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不同地区的休耕补助标准,保证农民与原有的种植收益相当,不影响收入。【事实论据,类似论据经常藏于申论材料中】现在亟待落实的就是,无论是发放现金或是折粮实物补助,都要不折不扣、一分不少地发到农民手中,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此同时,应尽快制定完善分区域、分作物的休耕技术模式,并对农民开展相应的技术指导,让他们适应耕作方式的改变。【对策:落实休耕补助、完善休耕技术模式】
推进休耕,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休而不荒。有人担忧,土地休耕后,农民是否就放任不管了,好好的耕地会不会一年长草,三年长树,几年以后基本荒废?【提出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休耕是为了让土地休养生息,通过用地养地结合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因果关系,重点在果】因此休耕期间也不能疏忽了耕地管护,要通过引导支持农民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来恢复地力,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绝不能让休耕的土地荒芜。还要提醒的就是,休耕后耕地虽然闲下来了,但也不能改变用途,谨防非农化现象的发生。【对策:重视耕地管护、防止非农化】
土地既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让休耕顺利推进,既要算好粮食安全的大账,也要让农民的小账划算,只有这样,疲惫的耕地才能在歇好脚后再出发。【警示结尾】
【整体结构】
1、论题:耕地休耕试点
2、问题:我国土地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
3、问题: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巨大
4、意义:耕地休耕试点有助于生态改善和土地修养
5、困难:让农民休耕存在现实阻力
6、对策:落实休耕补助、完善休耕技术模式
7、对策:重视耕地管护、防止非农化
8、结尾:既要重视粮食安全,又要保护农民利益
【积累素材】
对于耕地退耕制度试点这项新鲜事物,考生当然要作一定的了解。比如它的背景是过多的开荒种地、围湖造田等造成土地资源枯竭,农业生态污染严重;比如它的目的是让土地休养生息,防止“过度疲劳”,还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比如它的困难有农民的种植习惯难改、退耕补助可能难以落实等等。比如它在推进过程中还要防止土地荒芜,可以通过种植绿肥等方式恢复地力。只有做到这些积累,大家才能说:我真正掌握了“耕地退耕”这个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