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简白鸣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那些年我不传六耳的公考秘诀(原创)
撰写此文是对自己5次公考,5次前三甲,5次面试的纪念!当然最大的希望,是你能获得在一般学习中不易获得的启示和见解。
首先必须破开一些“迷”之理念:
1、迷信于辅导教材,花很多时间在教材上。其实公考有大纲没教材,所谓教材都是培训机构编的。建议稍微花些时间大致浏览一番就止步;
2、迷恋于题海战术,做遍各省各类真题例题。做题对于掌握题型、了解规则、培养状态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了题后自己分析总结;
3、迷赖于专业培训,觉得经过培训一定会提高很多。其实身边有很多反例,培训了好几次还在考的,甚至有些年轻些的老师本人考了好几年没考上的呢,而且有可能考官会腻烦那些统一模式培训出来的应考者;
4、迷恋于自我增压。备考期间最要紧的是自我调节压力,这也是一种行政能力。记得我那场最后被录取的面试,淡定坦然的在侯考的门外的唱了一首节奏舒缓的歌曲(心里面唱的)!唱完后明显情绪平复了很多。
5、迷囿于犹豫不决。主要是被竞争人数所吓倒,徘徊在要不要考要不要全力备考中!其实报名的人看似很多,只要你用心准备,真正的对手应该不多。
关于行政职业能力
公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他考的是能力包括大局总体、统筹兼顾、观察分析、理解判断、应急反应、能力。有点抽象,找题目来验证吧:已知12.446x7x6Xx=24.892则x的值是( )。如果你没能在第一时间将方程两边约掉,这题势必会占用你时间。所以他考的整体感,以整个题目作为着眼点。
必须学会整体统筹和学会放弃.
从题目难度上分,就是不要纠结于那些可能会挤占大量时间的难题,感觉差不多的时候立马放弃着手下一题,这就是统筹能力。但如果是那些似乎稍微再跳一下就能触及答案的题,你可以做个显眼的标记,等时间有剩余再来回顾。而对于那些你根本未曾接触,一直无法破解的题目,瞄一眼蒙一下劝你就赶紧放弃吧!
因为你必须要在40秒之内,果断作出选择,如果你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拖延时间肯定是做不完题目的!因为每个题目都是有技巧和窍门的,一旦超过一分钟还没确定答案,那就意味着你绕远路了。
必须学会用思路而不是用知识解题。
很多人看来稀奇古怪,冷僻偏门的知识点,问下度娘分秒间答案立现。行测考试也体现出这种趋向性,那就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正在逐渐减少,反之是需要转弯抹角、需要稍微做点思考,需要适当调整思路的题目正在增加。
比如问今年是佛历多少年?你的思路应该是,大概佛跟孔子老子差不多一个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要早。然后去找个差不多接近的答案吧。
对于学习新知识我从识字起就一直保持着两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不懂就问”、“记不住就写下来”。
前者就是看到不明白的就问百度,如果百度的解析中依旧有不懂的,继续问,直至整个知识链条都顺了。后者就是对于第一次见面的,觉得有价值的记下来,定期去看,如果确定已经记住了,那么就删了。随时增加新知识,定期删除老知识,所以每次去看自己的知识库量也就那么多,不担心内容太多看不完。这两个都很容易做到,难在时间积累。
必须学会总结和做标记。
你可以将行测试题中,经常出错,辨识不清的公式或者习题要集中性分类做在笔记本上,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找到自己丢分的原因,从根本上消除盲点,稳固自己的得分率。随时将笔记拿出来翻阅,省时间,也可以避免紧张而不知所措。特别会做几套真题后,自己要开始独立思考,慢慢的摸索总结答题思路和应试技巧。甚至有需要把部分题型或者规律背出来。
具体到行测技巧:
再次强调,取得高分的关键就是答题速度+准确率。可惜这话虽然都懂,但能应用的却不多!
135题在120分钟完成,还要至少留15分钟要填涂和检查,这样每一题的解答平均时间只有50秒左右,这还包括审题。一般来说,时间是不够的,只有不到75%的考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答完80%以上的题目。所以实质上考的不是知识,或者说不是循规蹈矩的正常解题方式,而是突破性的思维方式。
行测主要有5大块内容构成。
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题,包括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各20题,是分数最多的模块,也是最容易挤出时间的模块,或者说是最需要技巧的模块。
答题一般要先看问的是什么,然后再在题目中找内容,最后寻选项。一定要掌握“快速压缩题干”的方法,就是考试时,看到一个题,马上就能识别这个题目属于哪个考点,这类的题目应该怎么解?对于很长的片段要抓关键的字句,用划标示的方式压缩精简内容。
技巧包括譬如:找类似的,找最像的,找最具备四个选项综合特点的。主要体现在事件时间排序、原理结构分析类的。
可以先不用看题目,因为题目太复杂,看了也白看。当然你如果擅长在此类题目中短时间找出正确答案的例外。
A.⑥②⑤③④① B.②⑥③④①⑤
C.②⑤⑥③①④ D.⑥④②③⑤①
就看选项,只有A和D选项头尾都一样6和1,那么先确定这两项,差别在于中间的2534和4235,我们看BC,将A中2534套入B,就5这个数有出入,将D中的4235套入B,就是4这个数有位移,所以还是无法确定答案。继续将A中的2534套入C,次序不变都合适,而将D中的4235套入C,4位置不对。所以A是具备4个选项中最多共有的属性的选项。
这种技巧是不是有种推理的感觉。据说准确率80%以上,远超过随机选的25%。请自己找些题目来验证下。如果不是,请继续踏上寻技巧之路。
常识判断
共25题,多数题是很容易拿分的。现在这种题型高难度的或者太专业的正在逐渐弱化,绝大部分考点,辅导教材上都已经有了,只要认真学习教材上内容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的费时间关注。
有一种是极为简单的。譬如选项 A 小明在家,选项 B 小明不在家,则一定有一个选项是答案。是尾数相乘法:xxx4 * xxxx9 *xxx2 答案的最末尾肯定是2。都是简单的
但有一些技巧,譬如不要选择那些具象详实的数字或者绝对化的词语,包括所有、全部、唯一等,而要选择含糊的、模棱两可的不具体的选项。
譬如《萨马拉斯颂歌》1958年被正式确定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永久会歌,并改名《奥林匹克颂歌》。下列关于该会歌的表述错误的是( )我想这一题多数人是不知道的,但是看到C选项。《萨马拉斯颂歌》完全改编自古罗马管弦乐。里面有“完全”两个字,那你也就无需多做思考了。选C吧。
技巧:答案在含有多个关键字的选项中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
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 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 C、货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 D、货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
B 选项含有两个关键词贷款人和信用等级。D 选项含有两个关键词贷款机构和信用等级。A C 选项都只有一个关键词分别是货款人和贷款机构。那么答案一般就在 B D 中。
这是一种趋向“大同”的思维。
还有一种讲起来比较复杂的。
选项长短的中庸原则,原则一:如果题干要选正确的,那么答案在长度最中庸的选项中即长度不长不短的选项是答案,原则二:如果题干要选错误的,那么答案在长度最不中庸的选项中即长度,最长或者最短的选项是答案。
判断推理,关键要把握个选项的特征性,类同行,对比性。
技巧:某单位 2011 年招聘了 65 名毕业生,拟分配到该单位的 7 个不同部门。假设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比其他部门都多,问行政部门分得的毕业生人数至少为多少名( )
A.10 B.11 C.12 D.13
按照规律,单调升的选项答案通常是最小项或者第二小项,所谓单调升就是答案从A到D,一个比一个大。在A与B之间选吧。至于到底谁在正确答案,拼的是考运。出门前请找对考试必过神虔诚的拜三拜。
数量关系,15题,包括数学推理和数学运算,都是与数字有关,这个版块很需要时间,因为它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思路正确,答案一定是唯一的。
这里的关键是了解传统的典型题型,并深刻理解同类型,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计算技巧。包括各种公式和方法,譬如假设数字法,替代法,尾数法等等。一定要掌握“快速解题法”,这些看上去需要数学计算的题目,事实上,在出题时已经设计好了,有80%的题目是可以不用计算,或通过简单计算就能直接得出选项的,而不需要你真正去按部就班做算数题。
譬如 .1, 3, 11, 67, 629, ( )
A.2350 B.3130 C.4783 D.7781
这种类型能看到1和1有关,3和2有关,11和3有关,64和4有关,629和5有关,能力测试就已经结束了。至于每个数后面是+1还是+2+3,你看下答案就知道并不重要。此题其实需要两个转折,如果说第一个转折是为了测立方的熟悉度,第二个转折完全是为测能力而添加来浪费你时间的。
例:36.4, 10, 30, 105, 420, ( )
A.956 B.1258 C.1684 D.1890
当你在算420*4.5是多少的时候,有大势感的已经选D了。因为400x4都已经超过1600了,c和d 距离那么大。剩下的时间又是好几秒。
资料分析,15题左右。这个模块也是技巧性最强的,同样少有模棱两可的情况,时间足够的话几乎都能得分,所以关键还是技巧。要善于阅读+计算,弄清事理和数理,包括分段落中心法、关键字搜索法、横纵目标定位法。
受限于字数,最后几个小建议:
1、邀请几位过了公务员考试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谈谈他们的考试经验,然后结合着自身实际整一些有效偏方。
2、考前准备充分,包括考场、路线、吃住、最得心应手的笔等,都预想一遍,确保不出意外。
3、保持足够的体力和自信。以历年真题作为题型熟知指导,譬如将去年的真题做上5遍,了解基本特点和解题思路,做到完全看透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