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意“称量”干部
湖北省宜昌高新区工委组织部 卢骏骅
古人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意思是说,是非功过,不由自己评价,民间自有公论。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多用民意的“秤砣”,经常称一称干部,无疑更有利于科学、全面、准确地选好人、用对人。
民意的“秤砣”可辨贤佞。“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如何对待群众、服务群众,是检验干部的一杆标尺,也是为政用权的一条醒目分野线。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对待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实不实、能力够不够、业绩优不优,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优秀干部各有各的优点,而心系群众往往是“共性”;“问题干部”各有各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常常是“通病”。将民意作为干部任免的一道重要关口,可以帮助组织部门准确、及时地发现那些对群众有感情、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的干部,将堪当大任的好干部挖掘出来、合理使用,有效防止“带病提拔”。
民意的“秤砣”可强监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得失在草野”。把民意的“秤砣”作为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可以把那些不接地气、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的干部“称”出来;可以把那些心无群众、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的干部“称”出来;可以把那些劳民伤财、搞所谓政绩工程的干部“称”出来。如此,通过民意的监督,从制度上增强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进而促使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自觉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用具体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就能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得福祉。
民意的“秤砣”可固基础。一心为公,则立身正;一心为民,则事业兴。是不是选择并站稳了群众立场,不仅折射出干部的政治品质,更关乎干事创业的兴衰成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倘若领导干部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求,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民意,甚至影响到人心向背。所以,常用民意的“秤砣”称一称干部,有助于他们深入基层、打牢基础,进而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生机与活力,并为自己赢得良好的政声与口碑。
一名干部也许在领导眼中,可能作秀一时,但要糊弄众多的群众,不容易;一名干部也许在组织面前,可能蒙混一时,但要瞒过群众的眼睛,却很难。借助民意的“秤砣”,多听听群众的评价,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面目,掂量出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实际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