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创新为“山寨现象”注入灵魂
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现象”一夜间走红中国,在神州掀起一阵狂潮,成为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一方面,“山寨”产品满足了潮男潮女以低成本追求时尚的需要,引来一片叫好声;另一方面,“山寨”产品克隆知名品牌的外观设计,引发侵犯知识产权涉嫌犯罪的争议。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山寨现象”需要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作为一种经济竞争方式,“山寨”产品仅有躯壳,没有灵魂,是走不远也火不长的,只有以自主创新为“山寨现象”注入灵魂,才能使它具有的创新、亲民的积极一面得到发展和延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所谓“山寨”,究其本意无非是“未经允许的模仿和复制”,是一种绑架知识产权的“盗匪”行径。抛开经济竞争中的伦理问题不谈,这种现象出现于制造业大国和发展中的中国,其经济和社会作用无疑是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与知名品牌真品外形高度相似的产品,使原来贵族专享的奢侈品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消费品。例如以时尚、个性、昂贵路线著称的苹果品牌,其iPhone手机并未在中国销售,但中国厂家敏锐的市场触觉和高超的仿造能力,很快使中国消费者用上了“山寨版”iPhone手机,普通消费者对此的喜悦可想而知。从不利的方面看,“山寨”产品侵犯被仿造品牌的知识产权是不容置疑的,这与市场经济规则相悖,也与法治精神相悖,是一种打法律“擦边球”的违法行为,损害了竞争公平,扰乱了市场秩序;其次,“山寨”产品并非物美价廉,与它仿冒的蓝本有本质的区别,仅仅是形似,内在品质和功能上则存在巨大的差距,山鸡永远变不成凤凰,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买到的是较低品质的产品,这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最终实现。同时,“山寨现象”助长了青少年对奢侈品牌的全民追捧,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和倡导“节俭兴邦”的消费文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山寨”产品仅仅是对高端产品的初级仿制,能制造与原型外形和功能近似的产品,并不等于能制造与原型同等档次的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关键部件、重要原材料以及品牌和知识产权这几样,仿造商一样都不掌握,仍然掌握在原型产品的厂商手里,因此,“山寨现象”本质上并不是创新,而只是跟风;并不是什么民族争气产业,而恰恰是给民族丢脸的勾当;并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而会把中国制造业拖在仿制国际知名品牌的低水平上,长期依附于别人的研发创造而生存,从而永远丧失了自己原创的动力。如此看来,“山寨现象”的长远危害远远大于给少数消费者带来的实惠,政府很有必要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防止它对整个中国制造和国家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对待“山寨现象”,我们要看到它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现象,商家对有利可图的事不遗余力、对畅销品牌进行跟风是市场经济逐利性和价值规律的固有作用,对此应有宽容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采取禁止或打击处理的方式。但宽容不意味着任其无序发展,必须通过引导和规范治理,使“山寨现象”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最终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流,让“山寨”一词自然而然地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