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05日 10:57:40
【遴选案例分析】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依法决策

案例分析头图-02.png


【材料】


材料一: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是依法治权或依法行权。要把各种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任务十分艰巨。大量违法案件表明,不受法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是腐败,这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必须跨越的障碍。


材料二:一位市委书记调研时,在车上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下车后他指挥拆迁,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在哪里,可谓是“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


一位在基层做过书记的领导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当市委书记时,有人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回复说,法院独立审案子,自己无权干预,结果这位请托人拍着桌子吼道,“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这位书记当时后背发凉,“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不信。”


一位刚结束出庭应诉的国土局局长头上冒着汗珠,他坦率地对记者说,坐在被告席上,感觉就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接受严格的考问,甚至近于苛刻的质问,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代表行政机关的自豪感或者优越感。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感受到了群众与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一位受聘到基层政府担任法律顾问的律师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当地领导做决策时,一遇到法律红线,就要求他这个法律顾问想办法突破,甚至是做假文书来对付监督,他受不了这样的煎熬,于是决定辞去法律顾问一职。


材料三:我国有13亿人口,每年的行政诉讼案件却只有10万件,这并不是说政府和官员都很守法,相反,折射出“民告官难”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国法律的 90%以上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在一些领域,行政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仍多发;在各类腐败案件中,“一把手”腐败案件占到了70%以上,从披露的案情看,绝大多数都是“权力型腐败”。


【问题】如何才能实现领导干部严格依法决策?


【参考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强弱、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成效。要严格依法决策,必须增强其法治思维,提高其法律素养,加强对权力尤其是“一把手”使用权力的监督。


领导干部思想上要信法尊法,带头敬畏法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真信,行动上才能真守。一些领域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还比较明显,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意识淡薄。信法尊法就要彻底摈弃人治思想、长官意志和特权思维,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观念,认真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做讲规矩守纪律的好干部。


领导干部要学法懂法,带头掌握法律。“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职权法定,法律是自己行使公权力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个依据,才能确保工作方向不偏、不虚、不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系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等重大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把自身工作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学深悟透,争做行家里手。


领导干部要用法守法,带头遵守法律。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领导干部要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避免党纪国法成为“橡皮泥”“稻草人”“纸老虎”。


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既靠自觉,也靠制度。落实好民主集中制,防范“家长制”“一言堂”。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现决策的全过程公开。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方式,把依法决策与否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导向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依法决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对决策事项终身负责制,以严密的制度笼子约束领导干部手中的公权力。




分享给朋友:
1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案例分析 | 破解“临时工执法”的困境 案例分析
“临时工”大量产生,一是源于行政执法任务重等客观原因。二是部分行政机关胡作为、乱作为。
案例分析 | 2016河南遴选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申遗 案例分析
中国丹霞捆绑申遗的几个地方,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一是来自上级拨款,二是靠银行贷款。
案例分析 | 四川省遴选笔试案例分析解析 案例分析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