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以巨大的资源聚合力和创新驱动力推动着全球工业格局重塑,互联网与工业科普的融合日渐深入。如何顺势而为,以“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扎实有效开展工业科普,切实构筑我国工业强国建设的公民科学素质根基迫在眉睫。
“互联网+”时代,工业行业的重重围墙不断被突破,开放、协同驱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聚合与活化利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跨界融合、资源聚合和整合传播力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理解和体验现代科技文明的方式和习惯。我国有7亿多互联网用户和6亿多移动互联网用户,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这使得工业科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渠道、运行平台和发展空间。
在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过程中,我国工业科普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工业科普与《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与工业强国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持续深入推进亟待突破一些瓶颈。
比如,当前工业科普尚未有效契合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尚没有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激活和调动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创新联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客空间以及公众参与工业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为完善的分类、分主题、分领域的工业科普认证、考核、监督、评价、奖励等一体化的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工业科普激励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当前,我国工业科普仍以传统的专题讲座、资源展示和专题片等为主,即时通讯客户端、微博、主流新闻客户端等移动端数字资源开发和科普服务严重不足。如何有效开展移动端的工业科普推送,尤其是较为精准的工业科普信息和服务推送亟待加强。
“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工业科普?首先应丰富科普内容,增强科普信息产品供给能力。要加强“互联网+”时代公众工业科普需求分析,适时发布公众工业科普需求态势报告,结合公众需求,加强工业数字科普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丰富工业科普信息产品的供给。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推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生产企业开发建设一批公众关注的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慧生活、绿色发展等工业科普信息产品。同时要加快工业科普信息内容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和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工业科普信息产品,促进终端与工业科普服务一体化,推动优秀工业科普信息产品在网上流行。
其次要加强工业科普信息化能力建设,打造与制造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工业科普服务体系。应依托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已有的工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后补贴、业务奖励等方式分类、分领域建设一批工业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面向重点人群和不同创客群体,持续开展公众关注的工业科普服务。支持和引导已建立的行业信息化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工业云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聚合各类工业科普资源,强化工业科普服务功能。推动工业科普服务平台与网络媒体、电信运营商、资源集成商、创客群体通过科普服务的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鼓励和支持科技场馆、科技社团、产业组织、网络媒体探索工业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运营机制。
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包容优势,提升工业科普的亲和力和精准推送力。开放包容是“互联网+”的特质,“互联网+”时代工业科普惠民利民任务艰巨,此时工业科普更加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抢抓“互联网+”与各产业领域融合发展的机遇,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普创作主体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智能化传播渠道,促进工业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屏到多屏、从模糊传播到精准推送、从平面媒体到全媒体的融合转变,增强“互联网+”时代工业科普的吸引力和黏着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持续开展热点、焦点工业科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需求监测,在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领域持续、有效、精准地开展个性化科普服务。
(作者系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