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每年一到春节,社会上的广大剩男剩女们就会遭到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逼婚,这已经由个别问题衍生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近日一则:杭州一位女士,因为害怕父母“催婚”,定下了除夕夜飞往日本旅游的机票,准备和爸妈吃完年夜饭,迅即远走高飞。而在她身后,是一个逃避春节“催婚”的群体,他们在节日期间呼朋引伴,在回家的方向上逆行,以逃避“情感负债”的压力。
【面试命题预测】
每到春节,大龄剩男剩女就会面临被“催婚”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评析】
原因分析:
1.价值观差异所致。每逢佳节被“催婚”,或许会在节日期间以花样迭出的形态反复上演。节庆团聚,多是平时相隔遥远、价值观差异巨大群体的短暂聚合,其间出现种种不适,也在情理之中。老人们和年轻人的婚姻观的不一致导致很多自认为单身很好的大龄剩男剩女最终被孝道所绑架,陷入被逼婚的状态最终选择逃避。
2.是否结婚已成为人生幸福的评判标准。近段时间,一档相亲节目颇受关注。其中不少“奇葩”情节,如男方父母挑选未来儿媳妇的标准——传宗接代、家务照料、有教养,被学者解读为“家长无非是想给孩子挑选一份貌似稳妥的姻缘,从而让他们的后半生有所依托,而对方仅仅是这个工具化的家庭选择中的一个道具而已”。其实,“催婚”不外是一个家庭选择工具化的再现,婚姻在催婚父母那一代人的眼中依然是生活安稳的重要保障,“催婚”是对这一保障体系建成与否的反复确认。催婚、代儿女相亲、对子女配偶经济基础的强调,背后都顺着这一思路:婚姻是个体价值、人生幸福是否可以达成的重要因素。
3.为了更好发展而选择先放弃个人婚姻问题。就业市场,虽然屡经批判,但某些地方对女性就业、升职的暗门槛、天花板依然存在,常将女性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纳入职场考量,例如之前曝出的黄山某银行要求女性员工孕前须向上级申请就是一例。那么在父母一侧,自然希望子女婚姻、生育的过程尽快完成,以家庭的完满弥补职场上的“天然劣势”。而子女为求得职场的发展,却不得不舍弃家庭的建设。如此,便构成一对张力十足的矛盾。
4.子女抚养问题。前段时间全国妇联的一个调查显示,53.3%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孩子上幼儿园以前“帮助照料”的职责在中国多是由老人来完成的,而非专业的看护机构。对于父母一辈人,子女尽早结婚、生育,自己尚有充足的精力帮助照料孙辈,如此也就有了“催婚”的动力。
5.生活圈子过于窄小的问题。大龄剩男剩女多是离开家在外拼搏忙于工作,缺少人际圈的拓展以及自己对婚姻观的另一种认识也导致了被催婚。
应对之道:
1.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婚姻观,子女选择婚姻应该是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人而不是以经济基础为核心,多给子女一些空间,不要非逼得子女为了结婚而结婚。
2.子女也应该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感情及想法,让父母了解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同时拓宽自己的交友圈,能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从而不被催婚。
3.社会中应该也要有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的存在,媒体应加强一些正确爱情观、婚姻观的宣传,去除为了结婚而结婚的错误婚姻观,让大龄剩男剩女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同时也可以开展和规范婚恋网,给青年人提供婚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