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干”字当头
“为官不为”是当前一些干部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有的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有的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如不及时整治,必将误了事业、伤了民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真抓实干的动员令,为各级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整治“为官不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规定,促进党风政风好转,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却产生这样的误解,以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懒政怠政都不是问题。这种“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想法,导致有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实事求是地讲,当干部确实有许多不容易的地方。既有思想跟不上趟的问题,也有能力跟不上趟的问题,还有社情舆情复杂不适应的问题。另外,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也是困扰一些干部干事的现实问题。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为官不为”,更不能形成“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错误观念。就连封建社会的官员都知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干”字当头。干部就是要干事,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就要摒弃各种消极心态,想干愿干积极干。如果满足于“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形如“政坛摆设”,状若“公堂木偶”,工作上碌碌无为、事业上一事无成、发展上山河依旧,那将愧对组织、愧对群众、愧对时代。
在其位就要敢谋其政、善谋其政。当干部“干”字当头,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优秀干部苦干实干,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才取得非凡成绩。当前,“十三五”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目标对广大干部提出新的要求,能否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能否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能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关键看能不能做到“干”字当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本领,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提高;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坐而论道达不到理想的彼岸,只有起而行道,才是干事创业的正途。“干”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干”字当头、苦干实干,各项事业才会蓬勃发展;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得过且过,再好的蓝图也不会变成现实。我们的历史重任,要求领导干部要以“干”字当头重塑政治品格,补齐“精神短板”,养成官德官风,使“干”字当头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质。领导干部要当好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指挥员,更要当好实现新目标任务的战斗员;既要有带头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的意识,更要把心沉下去,身扑下去,与基层群众同甘共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欲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领导干部要造福一方百姓,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干会干善于干的能力。能力决定高度。能力强,往往事半功倍。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领导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补好能力短板,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增强新常态下抓发展的能力,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抓落实与创新的能力,做到在贯彻决策部署中坚定信心,在困难挑战中磨练意志,在实践探索中锻炼能力,在推动发展中增长本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要顺应规律,把握规律,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既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蛮干乱干,而是用科学方法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只有遵循规律科学地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干,瞄准短板奋发有为地干,以人民为中心务实地干,才能让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改革的新动力、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