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17日 12:32:22
申论热点:政府政务公开

社会头图(长).png


 【背景链接】



  长期以来,许多政府机关部门政务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备受诟病,一些部门筑起“水泥墙”,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政务信息公开;一些部门坚持“能不说就不说”,常常以“正在调查”、“仍在核实”、“领导不在”为由消极公开;还有一些部门“说半句、留半句”,有的甚至刻意隐瞒。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部署全面推进各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工作。


  《意见》提出,到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依法积极稳妥实行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高,用政府更加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


  历史上有关政务公开的文件:


  2011年,两办发布《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致力于提升我国政务透明度和政务服务水平。


  2007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2005年,两办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此时政务公开已不再有任何层级、地域限制,成为全国统一性要求。


  2000年,两办发布《关于在全国乡镇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在乡镇一级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升级扩版。


  1998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

  


  【内涵分析】



  政务公开的“政务”涉及国家行政权的整个运作,包括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监管的整个过程,不仅包括行政权运作形成的静态信息的公开,还包括了行政权运作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的动态活动的公开。此外,政务公开不仅是指政府单方公开政务信息,而且还包括政府通过各种形式、途径与行政相对人、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互动,将政务活动向公众开放,使公众能通过直接参与政务而影响和监督政务的含义。


  

      【影响分析】



  我国政务公开在数量上取得的进展毋庸置疑,而与如此喜人的数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政务公开质量的差强人意。在一些地方,公众需要的政务信息往往不公开、公开不及时或者公开了难获取,或者政务公开就是走形式贴标签、避重就轻的“缩水公开”“胡乱公开”、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成绩公开”“选择公开”……这不仅违背了政务公开的宗旨,致使公开效果大打折扣,也损害了人民的知情权,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意义分析】



  政务公开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政务公开是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作为传统国家管理主体的政府,也包括作为国家管理相对人的公民、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基层自治组织等。这些新型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自然不仅需要享有对政务的知情权,而且需要享有对政务的直接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必须有政务公开的保障。


  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使人民有获得感。人民的获得感不仅源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源于政治上的当家做主。人民这种当家做主的获得感显然只能在政务公开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形成。此外,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方式更重视合作、协商、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协议等。这些治理手段、方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务公开:或以政务公开为前提,或以政务公开为保障。


  其二,政务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现代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运行的需要。传统的议会民主是“传送带”民主:人民仅要求有政府信息公开以保障对政府的监督即可。而对于现代民主——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来说,仅有政府信息公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动态的,事前、事中的政务公开。只有有了政务公开,社会公众才可能有效参与决策、参与立法和执法,才可能有效地与政府就决策、立法、执法的各种事项展开协商、讨论、辩论。


  其三,政务公开是加强反腐防腐,建设廉洁政府的需要。政务公开相较于政府信息公开,能够提供更加透明的公权力运作环境,从而更有利于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政治生态。实践证明,政务公开是反腐防腐的治本之策。


  其四,政务公开是全面推进改革、法治,创新、发展,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改革、法治,创新、发展需要创设两个环境:一是政府和政府官员依法办事、干事的环境,二是人民群众积极创业、创新的环境。这两个环境都有赖于政务公开营造和成就。只有有了政务公开,政府和政府官员处在人民群众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之下,他们才不敢懈怠,才不敢乱作为、不作为。只有有了政务公开,人民才能不仅知政,而且能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从而他们才能信任政府和政府的政策,才会对创业、创新产生信心、热情,才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原因分析】



  政务信息公开推进慢、推进难,有其主客观原因。


  在主观层面,一些政府部门做官的思维根深蒂固,对服务型政府认识不及时、不深入,总认为要将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客观层面,政务信息公开自上而下“有目标,缺路径、缺时间表、缺监督”的“一缺三”推进方式,难以保障工作成效。缺乏明确的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以及监督问责机制,这使政务信息公开成一项能拒绝、能敷衍、能拖沓的“软项目”。



  【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理顺和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工作机制,整合政务公开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二是要求对全国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进行轮训,鼓励高等学校开设政务公开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切实解决政务公开能力不足问题。


  三是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提出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法治化、规范化奠定基础。



  【标题范例】



  1.政务公开不应止于信息公开


  2.深化政务公开 吹散公权上的“雾霾”


  3.有效公开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开头范例】



  1.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腐败现象都是见不得阳光的,都是暗箱操作的结果。深化政务公开,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权力运行全过程、全方位地处于阳光之下,是避免权力任性的治本之策。


  2.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传输、获取手段的普及,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的流言、噪声及官员违纪违法问题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作为执政部门、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监管的整个过程公开化,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助推器。



  【结尾范例】



  1.深化政务公开,意义深远,各级干部必须讲政治、讲大局,向中央看齐,正确看待政务公开,是到了公开也得公开,不公开也得公开的时候了,不仅要主动公开,还要做到决策、执行、结果等全程公开,凡公开必到位、凡公开必有效、凡公开必让群众看得懂能监督能参与,真正以公开赢得群众信任、支持,让官网成为建言献策、汇聚民智、反映民情的“真平台”。


  2.实践证明,政务公开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依法治国的良方,政务体系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那么相关领域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必然会收敛很多。从这种意义上说,练好“法治功”,实乃政务公开的题中之义。唯有练好“法治功”,政务公开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这些家庭为什么获得了习近平的亲口称赞? 社会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12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开放机关食堂可成为“双赢”选择 社会
政府内部食堂对外开放,体现了当地政府亲民、爱民、接地气。普通民众走进机关食堂,与机关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是另一种请进来的接地气。
学生举报遭“报复”让谁难堪? 社会
近日,西安的西工大附中因为在重雾霾天违反当地停课规定上课,被学生致电教育局举报。然而学生的电话号码却“离奇”地落到了学校的手上,结果举报学生反遭“报复”。引起集体不满,并已在网络上发酵。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