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23日 16:53:39
当经典名著遇上中学生

范文头图.png



1月1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正式发布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将《红楼梦》等6部经典名著纳入考试范围。


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变相鼓励考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确,近些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几经修改却仍不能解决语文教学日益呆板、模式化等问题。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见仁见智,然而谁也无法否认,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文字驾驭能力。换句话说,即便是头悬高考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中语文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测试。可现实中,学生、教师为应付各种考试题型,逐渐依赖答题样板,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逐渐变得僵硬刻板、毫无生命力。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无疑有利于打破这一局面,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随着高中阶段课业加重,不少学生阅读量愈发匮乏,甚至到了只读教科书的地步。为满足学生对国内外文学史的基本了解,教科书一般会兼顾各个时段,摘选不同国家、民族的代表作。可摘选的片段毕竟不如完整的作品有力量。文学鉴赏离不开具体语境,这里的语境既指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更指文字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关联,即上下文。经典之所以经典,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文字往往极为简洁,每一处描写都不嫌赘余。阅读这些结构紧凑、情思绵密的作品,读者极容易被带进作者建构的世界里,对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感同身受。只有那些历经考验的伟大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这般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荡人心魄的感受就是审美。毫无疑问,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必将于无形中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从中获得切实的乐趣,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


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质疑主要在于:通过反复测试,学生究竟能够学到什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高中阶段机械的应试教育,不少毕业生带着浓郁的厌学情绪步入大学。他们将高考视为人生“最后一役”,将进入大学视为彻底解脱。抱着这种心态,显然很难在大学快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抹杀兴趣的应试教育留给学生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是沉重的阴影。从这一角度讲,试图突破现有考试框架、更具自由气质的名著阅读,能让学生在枯燥的应试背景下品尝到文学的纯粹之美,触摸到学问的吸引力,冲淡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值得大力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并非首个考查名著阅读的地区,结合其他省份的经验,我们发现,初衷甚好的名著阅读题也慢慢变了味。不少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为帮助学生节省时间,通过总结、梳理各类考点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从短期看或许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多得几分,从长远看却让考生错失了一次成长机会。


诚然也会有不少人过分夸大了名著的功用,毕竟再伟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治百病,现实问题还需要每个人勇敢地去面对,然而名著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我们所接触到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小个片段,名著则引领我们联通了过去和未来。或许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情愫、思想和观念还一知半解,但总有一天,这些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助你走好人生之路。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范文 | 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范文
推动文艺创新,“守正”为先,“开新”为要。中国文艺星汉灿烂,太多的传统精粹有待我们挖掘与阐发,太多的优秀传统有待我们庚续和发扬。创新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恰恰相反,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反本开新。原创是文艺发展的引擎,原创能力与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与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是文艺创新的源头活水;互联互通的网络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文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赛 | 创业者心中的山(2016年浙江省申论下水作文) 范文
申论下水作文,一家之言,供公考生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范文 | 遵从平等权利 善待生命 范文
人类缘何热衷于这样或者那样地虐待动物呢?原因有四:其一, 出于某种一时的喜好, 如大学生动物园内硫酸泼熊;其二, 出于经济利益, 如每年不计其数的象牙;其三, 出于卫生需要, 如狂犬病引发的“屠狗风波”;其四, 出于医疗的需要, 如熊胆。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