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17日 20:56:14
联系服务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申论遴选头图 [已恢复]-22.png



2016年5月28日北京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所谓“最先一公里”,就是首先要拿出敢于破题的勇气,打破万事开头难的规律,善于破局。所谓“最后一公里”,就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产生望洋兴叹的失望感觉,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就不能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


问题:

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从政策的制订、或者落实执行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题目自拟,主题不限。800-1000 字。


[参考范文 1](1333 字)

 

联系服务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将陆续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一环节抓得实不实,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筑得牢不牢,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首先需畅通思想认识“最先一公里”。深入剖析各类“四风”问题表现,说到底都是“总开关”抛了锚、断了电,在思想上与群众不亲不热,甚至渐行渐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需拆掉“弹簧门”“玻璃门”,畅通思想认识上的“最先一公里”。什么叫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就是真正认识到服务群众是本职,疏远怠慢群众是失职渎职,不断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这几面镜子,党员干部唯有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严格修身、用权、律己,方能真正使党的群众路线牢牢内化于心,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核心是用改革思维破解行动上“最难一公里”。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党风政风作风,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问题解决得及不及时和彻不彻底。“最后一公里”问题之所以难解决,难就难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方法不对路、工作方式不科学、自身素质不适应。创新服务理念,就应做到各级部门都是服务部门,各个岗位都是服务岗位,各个党员都是服务人员。改革服务流程,离不开整合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让老百姓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聚焦服务重点,最需从群众最希望办、最迫切办、眼下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切实帮助解决老百姓出行难、读书难、看病难、办证难、就业难等生产生活生存中的燃眉之急,让站在“最后一公里”的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和改革发展成果。


畅通联系服务“最后一公里”,根本上需解决制度设计的“最远一公里”。制度建设事关根本和长远。“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联系服务群众不是“偏蹚雨”和“一阵风”,不能雨过地皮湿、风过静悄悄。解决联系服务为什么、联系服务做什么、联系服务怎么做等基础性问题,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扎紧作风之篱,实现作风建设从“经验”向“制度”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值得认真总结,特别要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要求新内容写入党内法规,作为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原则要求、基本义务和行为规范。另外,建立权责一致的为民服务机制,则可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核心职责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人财物投入,明晰各级党组织的职能职责,防止任务下交、矛盾下推,解决好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有事无权、有权无用等问题。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则应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征集群众意见制度、党员承诺践诺制度等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处理好个人与组织、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此外,还应完善监管机制,把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解决干部对上和对下统一的问题,促使党员干部丢掉官气、接上地气、凝聚人气。

 

 [参考范文2](943 字)

 

打通“最先一公里”

 

今年两会前夕,习主席要求,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万事开头难,打通“最先一公里”,工作才能破局起势,事业才能为之一新。


抓建设、搞改革、干工作,都要面对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两个“一公里”,好比是龙头和龙尾。抓住了两个“一公里”,等于抓住了落实链条中的关键和重点环节。各级领导机关对“最后一公里”关注不少,对“最先一公里”也不能轻视。


人生成长中,“扣好第一粒纽扣”至关重要;两军对垒时,第一仗打得如何意义重大。因为起跑决定后程,开好头、迈好步,可以增强信心、打开局面、占得先机。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谋划和开展工作中,打通“最先一公里”就好比是第一粒纽扣。“最先一公里”往往体现在决策上,决策错了,所有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决策迟了,就可能失去最好的机遇和条件。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打通决策的“最先一公里”,需要领导和机关充分倾听基层的意见,做到基层有所呼,机关有所应;基层有所盼,机关有所办。如果搞“拍脑门”决策,或光有办好实事的愿望,不去征求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决策要么脱离实际,要么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在谋划工作时,只有坚持把基层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基层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基层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打通决策的“最先一公里”,需要领导和机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现在基层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解决起来耗时费力,非常棘手,而且多是“地平线以下的工作”,不像盖一座楼、修一条路那样显山露水,很难吸引个别领导和机关干部的“眼球”。另一方面,随着作风建设的日益推进,一些领导和机关干部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懈怠,该办的事不办了,该上马的项目推迟了。所以说,打通“最先一公里”,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作风问题。


打通决策的“最先一公里”,需要领导和机关立说立行,善作善成。在个别单位,“研究研究”成了拖着不办的借口,“等等再说”成了敷衍应付的托辞。“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对于看准的事情,就要发扬“马上就办”的精神,甩开膀子去干,决不能坐而论道、久拖不决,决不能让“最先一公里”成为跨不过的坎、越不过的山。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读党的书,听党的话,做合格的党员 范文
两学一做的一些文章,不看后悔。
原创|两学一做座谈即兴发言 范文
两学一做的一些文章,不看后悔。
原创|玉性 水性 山性 范文
十分厉害的文章,不看后悔。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