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剧“观后感”有多少现实功效?
背景:《人民的名义》有多火?在上周末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电视剧相关桥段已经成为考题。导演李路介绍,“现在好多单位都出红头文件了,(要求)集体收看,副处级以上干部7点半准时收看。”河南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还要写“不少于1500字”的观后感。
中国青年报发表黄羊滩的观点:尽管剧中的正义与邪恶较量,以正义最终胜利为结局,但现实中,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事、很多利益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较量一直在进行,反腐也永远在路上。只有阶段性的结局,而不可能会出现如剧中般“一蹴而就”的样态。这就必然会促人思考,遏制官场腐败究竟要靠什么?仅靠一身正气的“侯亮平”显然是不够的。普遍约束性的制度体系规训,尽管比较难,却是彻底治理腐败的必由之路。又如,如何避免官员像光明区区长孙连城那样“不贪不占也不干”?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或者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官场运行常态。无论哪一个话题都映照着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或切面,党员干部多看看,红红脸、出出汗,然后结合实际写写观后感,确实是一次极好的廉政教育、人生教育。早一点写写观后感,并真诚地接受某些教训,引以为戒,克己修身,总比落马后在法庭上或在忏悔书中痛哭流涕要有意义得多。
小蒋随想:一些地方也曾组织领导干部去监狱看落马者忏悔,希望领导干部引以为戒。高墙电网之内,落马者现身说法,产生的震撼恐怕比电视剧来得更深刻。处于体制内的干部,耳闻目染形形色色的官场事,鲜活性怎是电视剧可比?说到底,电视剧来源于现实,现实中的干部能靠看电视剧受教育吗?只不过,反腐类电视剧的数量远低于抗日神剧、宫廷内斗、小仙肉耍宝等戏码,使得《人民的名义》的播出比较“显眼”,剧中的“尺度”被认为较大,让一些群众觉得过瘾。一部电视剧终归只是一部电视剧,在为其点赞时,不宜夸大“功效”。即便是“半蹲式”服务窗被揪出实例,得以整改,也没脱离“媒体曝光领导才重视”的老套。观后感也好,事业单位考题也罢,都不具有约束性。什么才有约束性?当属法治红线与党纪规章。然而,一些不良干部仍然我行我素,凸显出的问题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民主监督未落到实处。自律与红线是相辅相成的,唯有高压线通电,某些人才不敢越雷池半步。全面从严治党,践行民主监督,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名义。


